狗狗起名字好听又吉利(永元器物簿高清图片)

2023-10-11 09:03:02
八字起名网 > 八字起名 > 狗狗起名字好听又吉利(永元器物簿高清图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狗狗起名字好听又吉利,以及永元器物簿高清图片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看看古人是如何给汪星人取名的?文艺又有内涵

汪星人凭借软萌的外表和忠诚的性格

赢得了人类的喜爱

给自己毛孩子一个响亮的名字

也成了令人头疼的事情

旺财

来福

元宝

这些土掉渣的名字

那就真是狗都嫌弃

今天我们带您看看

古人是如何给狗狗取名的

这个大展,四大文献首次四合一

甲骨文(雨、月、旬)

缀合后甲骨的拓片

居延地区出土的《永元器物簿》

居延出土《秋射简》

《钦定天禄琳瑯书目》

《地藏十王图》

《观世音经》

《永乐大典》

◎王建南

展览: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

展期:2023年1月23日-4月1日

地点:国家典籍博物馆

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历史是客观的?是放眼望世界的中国人的眼光,还是西方人的眼光?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让我们了解到中国人从二十世纪初起如何运用自己的方法和智慧来丈量这片千年土地上历史变迁的步伐,从而以大量的考古实证回应了上述的提问。

殷墟甲骨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作为汉字的源头,甲骨上到底刻写了什么?其发现过程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哪些中国人为此奋斗了终生?这些疑问在第五展厅的第一单元均可以找到答复。

甲骨主要指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用的龟甲、兽骨,刻写在甲骨上的文字即甲骨文。至今,甲骨已发现约15万片,甲骨文单字数量逾4000字。其实,甲骨早已被挖掘出来,并流传于世上,只不过对于甲骨上文字的认定到了1899年才发生。当时身为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对中药铺买来的“龙骨”反复端详,发现上面的一些奇异刻划与青铜器上的金文有些相似,他决定对此深入研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王懿荣共收购有字甲骨1500余片。他初步认定,这些甲骨上刻写的古老文字是3000多年前商代人卜测生死凶吉的记录。王懿荣因此被尊称为“甲骨文之父”。

继王懿荣之后,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成为甲骨发掘和研究的四位具有开拓性的学者。龙骨到底来自何处呢?罗振玉经过缜密推断,多方打听,认为河南安阳小屯是探寻甲骨之谜的起点。甲骨文出土地确定后,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28年派董作宾赴安阳调查殷墟甲骨出土情况,由此开始了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

王国维为识别与释读甲骨上文字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卜辞研究中发现有两片甲骨可以缀合,拼接成一条比较完整的商王世系卜辞,从而考定了“报乙-报丙-报丁”的次序,修正《史记》相关记载之误。董作宾用另外一片甲骨对这两片进行缀合,进一步完善了商王世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逐渐浮出水面。原来,商代占卜时主要参与者3人,占卜的商王、贞人和卜人。大体流程是:先取出整治好的甲骨,由贞人说明卜问内容,再由卜人烧灼甲骨钻凿处,使其在正面出现卜字形裂纹,最后由商王根据卜兆的形状判断吉凶。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甲骨文对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摸清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居延汉简

简牍是中国古人在纸张发明前采用的主要书写材料,是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简”呈长条形,多为竹质或木质;“牍”的幅面较宽,多为木质。简牍以笔墨书写,错谬之处以削刀削改。据推测,至少在殷商时代,我国就开始使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现存最早的简牍实物为公元前五世纪后半叶的战国早期。

汉元狩二年(前121),汉武帝大破匈奴,陆续在黄河以西设立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开辟了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公元前102年,汉武帝于今额济纳旗和金塔县境内设立了居延、肩水二都尉,修筑烽燧塞墙,派遣戍边吏卒屯卫,作为河西走廊的屏障,并切断匈奴与羌的联系。

从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居延发现1万余枚汉简起,迄今总共发现了三批居延汉简,内容大多数为汉代边塞屯戍文书。《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对此却几乎没有记录。戍守居延最重要的任务是“候望”,即查望北方匈奴入侵敌情,及时点燃烽火预警。随着简牍的整理与研究不断深入,我们得以窥见两千年前居延戍边生活的细节点滴。

敦煌遗书

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西接西域,东望中原,北至漠北,南枕祁连,是沙漠中的绿洲名城,传奇千年的西北重镇。

敦煌遗书于1900年6月被王道士意外发现于敦煌莫高窟第17窟(即藏经洞)中。这批文物是写本时代最大一宗书籍遗存,总计6万余号,由4世纪至11世纪的多种文字构成,内容涵括宗教文献、四部典籍、官私文书和非汉文文献,涉及中古时期几乎所有学科,被誉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敦煌遗书的发现与流散,引发了敦煌学的诞生。这是一门跨越文明、时代与各学科的综合性、世界性学问,其研究对象从敦煌遗书扩展至敦煌石窟建筑、壁画雕塑、历史文化及中亚、东亚、南亚等相关问题。

展厅中展示了十多件藏经洞出土的珍贵佛经,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善恶因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为敦煌处于吐蕃和归义军统治时期(唐五代宋初)由僧人法成讲述或翻译的经文。当时的寺院不仅是宗教机构,还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综合场所。敦煌佛教呈现出世俗化特点,为研究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活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发端于南北朝时印度来华僧人菩提达摩;正式形成于唐前期,以慧能的传教活动及其所著《坛经》问世为主要标志。敦煌遗书中保存有禅宗文献300多件,国家图书馆藏《圆明论》《禅门经》《七祖法宝记》都是失传已久的唐代禅宗北宗文献。

敦煌遗书中四部典籍的数量颇为可观,经部即有1328号,然大多被西方人劫掠。国家图书馆所藏总计有200余号,吉光片羽,弥足珍贵,显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敦煌深厚的积淀和影响力。

敦煌遗书发现至今已逾百年,从上世纪20年代始,学者们奔赴巴黎、伦敦,抄录拍摄敦煌遗书,刊发图录,拓宽了敦煌学研究领域。50年代后,英、中、法三国收藏的敦煌文献相继被制成微胶卷,敦煌学向纵深发展。90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收藏敦煌遗书的各个机构公布所藏文献并集结出版,敦煌遗书刊印工作也初步完成。以此为基础,中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敦煌遗书进行广泛深入探讨,逐渐掌握了国际敦煌学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明清档案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向来被视为施政的重要参考。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系统性总结时期,明清两朝编修典籍之风大盛,丛书、类书流传至今。清代内府所刊刻的图书,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其中既有修撰的实录、圣训、玉牒等,也有内廷各机构奉旨编写、刊刻的各类“御制”“钦定”书籍,部院则例和大量满文图书。

得益于档案贮藏与管理机制的完善,大量档案文献得以系统保存下来。皇史宬,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档案库,为明清两朝国家典籍和皇室档案的重要收藏地之一。清末内忧外患,大量藏于宫禁的档案遭劫掠损毁,部分珍档散佚于世,历经磨难。时至今日,珍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一千余万件明清档案,体系完备,内容丰富。

展厅中摆放的金匮选用楠木制成,原存放于明清两代皇家档案库皇史宬正殿内,用以盛装皇帝的实录、圣训等典籍。至今留存下来的金匮共152座,是明清档案文化的实物体现。最令大众感兴趣的是关乎“雍正帝即位之谜”的康熙帝遗诏。康熙帝于临终前(1722年)起草的诏书内容包括训诫臣工、决定皇位继承人及安排自己的后事等,其在最后写明由皇四子胤禛继承帝位。

清代宫廷方方面面的生活实况也在档案中。比如“样式雷”家族所设计制作的宫廷建筑烫样;比如每日为皇帝准备的饭菜均在内务府中有详细记载;甚至还有宠物饲养记录。

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作为上世纪初中国学术的“四大发现”,长久以来分藏于不同地点的相关部门。本次展览首次将分藏于各处的四大文献荟萃一堂,集中了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249种,382件,是迄今为止“四大发现”文物最大规模的展览,有利于从整体的角度了解考古遗存从发掘到深入研究的过程,从中一窥推动中华文明从诞生到发展的共同文化基因,为大众系统性地接触中国古代文明考古工程提供了方便之门。

贝格曼发现《永元器物簿》,书写简牍的小吏,在今天就是书法家

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查呼日图地区,发现了一件名为《永元器物簿》的东汉简牍,但他却惊讶的发现,其书写者虽然只是一介小吏,却能在当今社会中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书法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二十一世纪,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已经兴起,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与此同时,人类的视野也变得尤为开阔,无论是航天领域还是通讯领悟,人类所有的科技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让自然与人类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然而,在社会车轮滚滚前进的过程中,有一种艺术却在逐渐退步,这就是书法。

书法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也是汉字传承过程中衍生出来的重要产物。书法的艺术在于使用汉字传达思想的同时,也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感官欣赏,从而激发对中华文化的无比热爱。现代社会为何会难以出现书法家?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今人生活的浮躁与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当然,我们并不是信口胡诌,而是存在确凿证据的,下面我们就举一个例子:


上世纪二十年代时,一位瑞典籍的考古专家贝格曼在我国新疆地区进行考察时,偶然于查呼日图地区发现了一件东汉时期的草书简牍——《永元器物簿》。《永元器物簿》是东汉永元五年六月至永元七年六月时的作品,其纵长25.0厘米,横长91.0厘米,最初发现于汉张掖郡肩水都尉府治下广地候官遗址,共计77枚木简编绳系为一册,目前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汉代简犊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册兵物账簿。据考古专家介绍称,《永元器物簿》是东汉时期边防小吏的记录账簿,其上清晰的记录了边防武库之内的武器存储状况,无论是借出、损坏或者购置,都要详实记录,并与前来换防者进行准确交接。


考古研究表明,《永元器物簿》的历史价值极高,甚至可以与居延汉简相提并论。众所周知,居延汉简本身大部分都以细麻绳编联成册,在出土之后都因麻绳腐烂而断绝,原本成册的书简也都尽成散简断片。相比之下,《永元器物簿》在出土时却表现得尤为不同,它不仅能保持原状,而且其链接部分也没有丝毫损毁迹象,简直就是考古界的奇迹。


最值得一提的是,《永元器物簿》本身的出色之处还在于它的书法成就上。毫无疑问,一件珍贵的作品不仅体现在它所表现出来的韵律、精神状态等艺术内涵上,同时还表现在精湛的笔法和完美的结体上。从书法的笔法上而言,《永元器物簿》的用笔方式十分圆劲秀润,其起笔之骏利,行笔之果断,足以表现出作者对字体把握的张弛有度与成竹在胸。作者于点画间飞动峻拔,运笔时行云流水,其笔势多有藏锋之态,却在收笔处尽显纵势,字与字之间的气势贯通极其自然和谐。不得不说,作者书法灵活多变与随体赋形的能力尤为突出,往往能在静态的字体中体现出动感之美,极富震撼态势。


谁能想到,如此一件极具文化之美的简牍,居然是出自一位秃笔小吏之手,按照其书法成就来看,这位小吏即使放在今天,也必然是一位不错的书法家。著名书法家田蕴章曾在一档书法节目中说,启功的实际书法水平仅是民国年间的一般水平,根本无法和古代书法家相比。如今的手机与电脑打字,完全代替了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书法的水平也在逐渐退步。我们衷心希望一些书法家能够重新扛起大旗,将书法彻底振兴。


参考资料:《居延汉简》 黄力著 新疆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作者:piikee | 分类:八字起名 | 浏览:18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