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姓名字大全(秦姓男宝宝取名)

2023-10-25 13:49:07
八字起名网 > 八字起名 > 秦姓名字大全(秦姓男宝宝取名)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秦姓名字大全,以及秦姓男宝宝取名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百家姓》18讲朱秦尤许之秦

秦姓

百家姓之一

秦姓,亦称秦氏。汉族秦姓有两大分支:一支源于嬴姓,一支源于姬姓,秦姓分布很广,以北京、江苏、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广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居多。少数分布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秦氏和西南地区的秦氏外族汉化的比较多。又其次分布于安徽、贵州、浙江、福建、江西、云南、北京、广东、海南、台湾、香港、澳门等南方地区。

海外秦姓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欧美一些国家。亚洲还有日本秦氏,日本首相就有姓秦的最后改为日本姓氏。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外文名

Qin surname

拼音

qin xing

姓氏名人

秦观、秦叔宝、扁鹊、秦基伟等

分布区域

中国各省都有分布

展开

历史起源

姓氏溯源

源自嬴姓

周孝王分封伯益的后裔非子于秦亭,建立秦国,传至子婴降汉,国亡,支庶以秦为氏。

源自姬姓

周文王后代鲁国侯伯禽裔孙的封地秦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周武王时,其弟周公旦被封鲁(今山东曲阜)称鲁公。鲁公后因辅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儿子伯禽接封鲁国,其裔孙中有一支食邑于秦。其后人有以邑为姓者,称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数的史籍记载认为伯禽的后裔所开启的秦姓为秦姓正宗。如鲁国的秦非、燕国的秦开、鲁国的秦商,均为鲁国秦氏后裔。这便是河南或山东秦氏之源。按鲁有秦堇父,其子秦丕兹,拜孔子为师。秦周、秦遗,盖秦子之族。又,秦巡之妻秦姬为季公鸟季氏,鲁公族之妹,依当时同姓不婚之礼考之,而鲁为周礼所在之国,则秦氏非姬姓,于鲁为异姓大夫。

出自外夷

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罗马帝国)来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自姚姓

出自舜帝七友之一的秦不虚,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舜帝有七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史称“帝舜七友”,分别是:秦不虚、东不訾、雄陶、方回、续牙、伯阳、灵甫。上古帝舜执政时期便已有秦氏一族。但因秦不虚之后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唐、宋时期的谱牒学家对秦氏的起源又有以国为氏和邑为氏之说。

外族改姓

源于巴尔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分布变迁秦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2013】年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四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七十九万之众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5%左右。从宋朝至当代激增了16倍之多。在中国的秦姓主要划分为两支,分别为西北的一支和东部及东南部的一支。前一支为颛顼嬴姓的后代,发源地是甘肃省天水的故秦地。自秦朝灭亡以后,其公族便以国名为姓氏,其后裔多居于陕西等地。后一支则为黄帝姬姓的后代,其发源地在今河南范县及山东曲阜一带,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秦姓繁衍的主流,而且其从一开始就向陕西省境内及湖北省播迁。在战国时期,秦姓族人北上发展到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先秦时期,秦姓已分布于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地。到了西汉初年,为了清除各地的旧贵族及豪强势力,维护汉朝的中央集权统治,汉高祖刘邦采纳了娄敬(刘敬)的建议,迁徙六国贵族的后裔和关东(今陕西省潼关以东的地区)的豪族到关中,从而使之置于中央政府监视之下,人口大约有二十万之众,这其中就有山东秦姓的一支豪族迁居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这支秦姓人丁兴旺,官宦众多,故世号“万石秦氏”,从而成为当地一望族。与此同时,已有秦姓或迁入甘肃、江苏,或迁入四川、北京等地。大约在汉末或三国时期,源自姬姓后裔的秦姓有一支迁入山西,后形成一大郡望,即太原郡。而秦姓南迁始于秦代以前,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连年战乱不断,秦姓便再次南迁。同时,在今甘肃境内又形成一大郡望,即天水郡。魏晋以后,已分布于江南许多地方,以江苏、浙江为主,其中江苏以无锡,浙江以绍兴、宁波最为集中。宋、元、明时期,秦姓有迁至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遍布于全国各地,而且还有不少移居海外,从而使秦姓得以更加广播,枝叶进一步繁茂。

家族名人:秦穆公,秦孝公,秦始皇

  秦琼(?-628

  字叔宝,隋代历城人,事唐太宗于长春宫,骁勇善战,常为先锋,征战屡建奇功,经大小二百余阵,以旌战之功封翼国公,拜左武卫大将军。卒后改封胡国公。图形于凌烟阁(唐代为表章有功的大臣,建凌烟阁,放置功臣像)。

  秦观(1049~1100)

  字少游,号太虚,北宋高邮人。官太学博士,累迁国史院编修官。少豪隽慷慨,工诗文,词风柔婉,世称秦淮海。着有淮海集四十卷。

  秦桧(?~1155)

  字会之,宋江宁人。性阴险,晚年残忍尤甚。高宗时为相,挟金人以自重,力持和议,阻止恢复,诬杀岳飞等,一时忠臣良将殆尽,和议乃成。卒谥忠献,宁宗改谥缪丑。

  秦良玉

  生卒年不详。明石砫宣抚史之妻,忠州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远近所惮。天启崇祯年间,屡立战功,官至总兵,拜都督佥事。

五莲县中至镇有个“圣旨崖”村,名字很有讲究,住了不少秦姓人

地处五莲县北部墙夼水库,库容规模大、支流数量多,是山东省有名的大型水库之一。

在墙夼水库的众多支流当中,有一条从黄龙汪村附近汇入的河,它叫做“中至河”。

“中至河”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至镇”。的确,中至河有很长一段河道都位于中至镇辖区内。

从中至镇驻地出发,向北沿着河边行走,大概十里之后,就可以来到一个叫做“圣旨崖”的村庄。而这里也就是此次要重点介绍的地方。

相信很多朋友尤其是外地的朋友,看到“圣旨崖”的称呼,就会有一种历史底蕴深厚的感觉,因为在古代,“圣旨”通常是一个与皇帝联系在一起的词汇,普通的村庄按说不会随随便便采用“圣旨”作为名称。那么,中至镇的圣旨崖村到底有何由来呢?

根据《五莲县地名志》的记载,圣旨崖这个名称的背后,原来有一段皇帝下诏治水的传说。

在明朝前期,一支吕姓人迁来,在中至河畔建村定居。当时,南北向的中至河流到村庄东边时,受一座山崖的阻挡,水势变得湍急,每到洪涝季节很容易淹没村庄的田地。村里人本想把凿山疏通河道,但因为山上有座三皇庙,没有朝廷的同意,当地也不敢擅自移动。

就这样,村里常年受到水患的影响,人们苦不堪言。终于有一年,不知是通过什么渠道,皇帝得知了这件事,就顺应当地的想法,下圣旨劈崖疏河,人们终于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为了纪念这一经历,村庄的名称就叫做了“圣旨崖”。

这一传说是否确有其事?暂时没有看到详细的考证。但以“圣旨”为名,多半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吧,至少证明了这个地方的历史底蕴比较深厚了。

圣旨崖最初是吕姓建村,不过到了后来,逐渐有其他姓氏迁入。其中,有一支秦姓人就在明朝正德年间来到此处定居,逐渐繁衍兴盛。在《重修莒志》(圣旨崖村以及五莲很多地方过去都属于莒县的地界)当中,就曾提到了“圣旨崖秦氏”。

根据《重修莒志》的记载,圣旨崖秦氏原籍江苏海州十八村(原来莒州很多村庄都是这一说法),明洪武二年迁日照团林堡,正德年间迁莒州圣旨崖。定居圣旨崖之后,由于人丁兴旺,秦氏家族又衍生出了留村、庙后(距离圣旨崖村都很近)等分支。

在老辈时,圣旨崖村有专门的秦氏祠堂也有相应的祭田。《重修莒志》中还记载有他们的家规,长幼尊卑,井然有序。

江楼望雨|_秀色可餐

秀色可餐

◎ 江楼望雨

“鲜肤一何潤,秀色若可餐。”这是陆机《日出东南隅行》里的句子,于是就有了“秀色可餐”这个专用来形容女子姿色的成语。

这是个充满旖旎情调的成语,我总觉得它不那么庄重,极容易诱发人想入非非。你想啊,面对一个漂亮秀丽而且颇具韵味的女子,那眉,那眼,那鼻,那唇,无一不恰到好处,流波闪处,摄魂动魄,你是不是越看越觉得移不开眼睛,品味起来没个够?餐,就是吃;可餐,不是狼吞虎咽,而是细嚼慢咽,品味;用眼睛。

已经过了风流倜傥动辄在心里背诵“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的年龄,还是把这个词回归它的字面意思吧:秀丽的颜色可以吃。秀丽的颜色指的是花,花是可以吃的;用嘴巴。

还记得小时候街上小贩的吆喝声:“香蕉的桔子的,菠萝蜜的桂花的,甜唻!”那是卖糖的。忍不住诱惑,从口袋里掏出那张满把攥住的最小单位的纸币,换来一块或者两块指头顶大小的彩色糖块,小伙伴们你舔一口我舔一口,哪里舍得卡蹦卡蹦地嚼!

各色糖果都喜欢,最香的是桂花,没入口鼻子就知道了。

桂花飘香是在八月,你没见月亮里那棵树吗?那就是桂花树。吴刚的斧子一下一下地砍在树干上,但那斧子刚一抬起,桂树干上的斧痕便也立即消失,而桂花却愈见其馥郁了,嫦娥舒广袖,她感到寂寞。“嫦娥应悔偷灵月,碧海青天夜夜心”,她想家了。所以八月十五是团圆节,游子回家的日子。

中学时代是在胶东一所很有名的学校度过的,学校操场旁边的松墙里就有一棵桂花树。飘逸的枝,碧绿的叶,金黄的花;每到仲秋时节,操场上的热汗总掩盖不住那馥郁的香气。据说桂花的聚居地是南方,学校那一棵是我在北方所仅见。

桂花是可以吃的,除了把它的芳香加入糖果,还可以做糕点,叫做桂花糕;还可以酿酒,叫做桂花酿,也就是那首著名的“我失娇杨君失柳”的诗里提到过的“桂花酒”。

采摘桂花必定是个细活,那采摘的手必定是轻柔的,“玉手弄花暗香盈袖”是个挺传神的句子,在哪里见过,不妨借来一用。其情其境,想一下都醉人。

迎风俏摆笑轻盈,装点闲坡漫自生。

不羡紫盆雕画案,岩蛩相伴赋秋声。

过了仲秋就是暮秋,满山遍野的山菊开得一片金黄,摇曳着秋风;庭院里的盆栽贡菊那就更见其绚烂。

菊花历来受词人墨客的青睐,诗里、画里,风霜雨露之后愈发精神。那可真的是秀色可餐!采摘下来后,晾干,每次取三五朵放进茶杯,开水冲泡,展眼间便清香袅袅,朵朵在杯里起起落落,徐徐缓缓舒展开来,使你不由得遐思万千,或许你会想到人生的飘忽变幻,世事无常,进而想到种豆南山下的陶令,于是诱发了一番息争出尘之想;也或许,您会想到大千世界悠悠万事,道之所存,谁也把握不住;更多的时候,您会什么也不想,就那么呆呆地看着,闲适就好。菊花,无论是观赏还是茶饮,给人的感觉总是这样的闲适。

菊花糕点、菊花晶、菊花银耳羹、菊花粥、腊肉菊花饼、菊花鱼丸、菊花肉丸、菊花排骨汤那是将菊花直接入口了,其味清而不腻,微带药香。屈原说,“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残菊之落英。”我不知这老先生是怎样吃法,是不是捡起那落地的残瓣一片一片直接放进嘴里?那必是秀色穿肠过,余香舌边留。听医生说,菊花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的功效,这大概就是俗语所说的清火。怪不得她可以迎风霜而傲立,原来她孤标亮节,生性偏寒;她秀而不媚,艳而不骄,不像牡丹那样热情似火。

牡丹是富贵花,那色不是一个秀字可以了的,那是仪态万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 历代描写她的诗词画志谱连篇累牍,不胜枚举。牡丹是花中之王。用牡丹比美人,那也不可以随便往一起拉,历史上大概只有杨玉环堪与比拟,另外就是西施、王昭君、貂蝉了。且看看用来形容牡丹的词语吧,除了前边用过的三个,还有富丽端庄、倾国倾城、艳冠群芳、红露凝香、瑰姿艳逸……。

洛阳牡丹甲天下,没到过洛阳,但去过菏泽,那是第二个洛阳。展眼牡丹园地,怎么说呢?只觉得已经身处富贵乡,世上没了一切苦难忧愁污秽! 那才是美的海洋。红、白、粉、黄、紫、蓝、绿,还有墨,何止五彩! 导游介绍名称,姚黄、魏紫是听说过的,还有那,什么潜溪绯、寿安红、鹤翎红、胭脂红、玉天仙、雪夫人、粉香奴······新奇而旖旎;无不各具特色,美不胜收。面对这万紫千红,我分明感到词汇的贫乏,心底转来转去只有一个美字。

如此超尘绝俗得不应人间有的花,你可知道,竟然可以用油来炸了吃?美食大家东坡居士就干过,有诗为证:“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 这是他在雨中赏牡丹时说的。据考究,“煎” ,也就是炸,把花瓣一片一片撕下来,炸一片吃一片。除此以外,还有一道名菜,就叫油炸野牡丹。野牡丹也是牡丹,尽管它还有别的名字。其烹调工艺如下( 这是从网上菜谱抄来的——声明在先,莫谓剽窃! ):花朵20朵、面粉2大匙、鸡蛋一个、蠔仔半斤、沙拉油适量。调味料有:盐、番茄酱、糖。这个菜的做法是:先将花洗净,晾干备用。将蠔仔洗干净脱水,将面粉加水,加蛋液,加盐,加糖,调成糊状。然后用汤匙勺适量蠔仔,花朵裹上调好的面糊放入油中炸。用小火炸至金黄色即可,吃的时候可以淋上番茄汁,或沾蒜末。这道菜可谓山、海、田同盘,高贵的公主下嫁渔农。

牡丹是有骨气的,要不也不会被贬到洛阳。当年武皇这一贬,反倒成全了洛阳人,洛阳藉牡丹发展起了地方产业,旅游以外,那林林种种的牡丹糕点已经畅销全国,牡丹的色香味也染遍各地食品商店的货架。当然,还有菏泽。据说,菏泽的牡丹是当年牡丹仙子遭贬去洛阳时在那里流下的香汗,生根,发芽,繁衍。

牡丹是贵族,其他花都是平民,因品种之异而导致社会地位不同。

苦菜花大概最不起眼了,它的花很少有人没吃过,尤其是北方丘陵地带。小时候的苦菜花记忆犹新,至今仍在时常温习。在农贸市场,老农的菜摊旁边,常常有一小堆新挖来的苦菜,有花的,没花的;没花的嫩,有花的老。买来家,去掉老叶,洗净,连花带叶一起蘸面酱吃,山野的阳光和风一起嚼碎吞下去,据说可以降压清血脂。拌上豆粉或者豆沫蒸或煮,那就是小豆腐。随着绿色保健观念的普及,已成老年人的喜爱。

不起眼不一定没有秀色。

是春天的事。老伴买来了一堆苦苦菜,我忽然突发奇想,捡出了一棵叶子宽大青翠且有一嫩茎顶着一朵含苞未放花的,把它栽在一个比茶杯大不了多小的微型花盆里,浇上水,不一会儿它就精神奕奕,第二天就开出一朵小小的黄花。一缕似有若无的芳香环绕着摆放它的书案。一个来喝茶的笔下有些花卉功底的朋友看到了,来了兴致,端详一番,调整了花盆和台灯的距离与角度,在旁边又摆放了几本书,就用小孙子的水彩和笔,铺开纸,几笔就是一幅小小的写意画;我让他题款,他写下了“楚楚”两个字,于是被镶在一个立式镜框里。它和案上的实物一起编织着从故乡走出来的梦。

故乡的味道除了苦菜花、荠菜花、布布丁花,黄花菜,还有——春天,在桃花之后:

槐雨飞花素剪裁,香凝十里染襟怀;

好风得趁知心客,浅唱低吟扑面来。

那是刺槐花。

山上山下,好一片洁白!

刺槐花的吃法多样,可以撒上面粉蒸着吃,可以掺进玉米面里做粥,最常见的是包包子。老伴儿特别喜欢吃,她说,那是童年母亲的味道。

可餐的秀色,入口的花,在童年的记忆里是舌尖的快感和胃里的舒服;报刊杂志上,那是营养学家保健专家申请科普知识专利的斤两;美食学家津津乐道的是味蕾的文化;诗人呢?当然是盎然的诗意和旧文人新小资的情调。本文作者,不过是写一些有闲的文字供您佐茶消食——哦!您那茶里是否有茉莉花?那也是一种可餐的秀色,尽管曾经有一个江南懂茶的朋友说茉莉花茶是茶里的下品,而我,却把它当上品;阳台上就有一盆茉莉,每到开花,不仅那洁白而盈盈的花瓣清爽眼目,而且幽幽的是满室芬芳。

文中配图均来自于网络

【作者简介】

江楼望雨:实名冷濯江。1937年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大专学历。中学高级语文教师。1962年参加工作,1998年退休于栖霞第一中学。当学生时就喜欢用文字编织梦想,退休后重拾笔墨以自娱自乐。喜欢诗词古韵,也随心适意写散文、杂文。前期作品散见于部分报章杂志和辑集;后期在一些文学网站徜徉流连,间或发稿纸媒。他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乃闲散人也。

壹点号烟台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秦姓出了个日本首相 , 他是谁呢_

提起秦姓,人们马上就会想到秦朝。事实上,秦姓和秦始皇还真有点关系。甚至有一位日本首相都自称为是中国秦氏的后裔,他是谁呢?

秦姓的来源不算太复杂:

第一,舜。舜帝有七个朋友,其中有一个叫秦不虚,那么说明舜的时候就已经有秦姓了。

第二,嬴姓的后代。秦国位于今天甘肃天水一带,秦国灭亡以后,嬴姓便以秦为姓。所以我们现在不大能见到姓嬴的,因为嬴姓基本都改姓秦了。

第三,源于姬姓。周文王有个后代封在一个叫秦邑的地方,其后人也就以封地名为姓,改姓秦。

另外就是其他民族的改姓,比如蒙古族穆奇德氏、女真族的抹捻氏以及满族的穆颜氏,都改成秦姓了。

秦姓里边最奇特的一支是来自欧洲,估计这一点很多姓秦的朋友也不一定知道。在中国古代,罗马帝国被称为“大秦”,当时曾有罗马人通过陆上或者海上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定居下来,他们的后代慢慢融合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后来也就舍弃原来姓氏,改姓秦了。这一支说起来血缘就完全是欧洲人了,既不是咱们过去历史上的兄弟民族,也不是汉族,非常特殊。

(图)百家姓古籍书本

在中国,秦姓主要分成两支。西北的一支在甘肃天水,多少和秦始皇家有点关系;另外还有一支分布在我国东部和东南部。有意思的是,西北的皇亲国戚那一支的子孙不太多,后来并没有成为秦姓的主干,而东部和东南部这支姬姓的黄帝后代反而枝繁叶茂,成为秦姓的主流。大约在秦汉之际,随着秦朝灭亡,大量嬴姓四处逃散,魏晋南北朝时,很多秦姓已经开始迁往南方江南一带,这样说起来,秦姓散布全国的时间还是比较早的。

不仅如此,秦氏在日本也是一个古代氏族,这一点从流传至今的一些传说中就可以发现蛛丝马迹。根据日本的史书《日本书纪》记载,在公元3世纪前后的东汉时期,秦始皇的后代弓月君(又名融通王)渡海到了日本,并在此定居。雄略天皇以后,这支秦姓已经受到了朝廷的重用,其中一个叫秦河胜的人成为了圣德太子的宠臣,宠信到什么地步呢?让他负责建造了日本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广隆寺。后来,秦姓演变成了一个在日本非常有名的姓——羽田。大家都熟悉的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就曾经在公开场合说:“我是中国秦姓的子孙。”承认自己是秦姓后裔。可以说,这是一支现今已经完全融合到日本民族当中的秦姓。

(图)百家姓古籍书本

与秦姓相关的典故太多了,比如现在我们说一个人病重,经常这样讲——哎呀,这个人病入膏肓了。“病入膏肓”这个成语大家都用,但是这四个字最早是谁说的?很多人不知道。不是名医扁鹊,也不是神医华佗,而是春秋时期秦国著名的医生秦缓。

还有一个秦姓朋友都不大愿意听的典故——关于油条别名“油炸鬼”的由来。为什么在杭州等地管油条叫“油炸鬼”?就是因为大家恨秦桧。当年秦桧杀害了岳飞,杭州当地的人非常痛恨秦桧。因为在江浙话里“鬼”和秦桧的“桧”是一个音,人们就拿面粉做成一个人形,把它当成秦桧,然后放油里炸,炸完了吃,并给这道食物起名叫“油炸鬼”。前一段有一种说法,说发现了秦桧的遗嘱。很多秦姓子孙希望这个遗嘱的出现能够让大家对秦桧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当然这个还要看进一步证据的发展,现在还不好说。

秦姓在今天排在中华姓氏第74位,人口320万,约占全国人口0.26%。

▌摘自《钱文忠解读《百家姓》》 钱文忠(著)

作者:piikee | 分类:八字起名 | 浏览:30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