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名字避讳(起名避讳哪些亲人规则)

2023-10-24 22:43:20
八字起名网 > 八字起名 > 皇帝名字避讳(起名避讳哪些亲人规则)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皇帝名字避讳,以及起名避讳哪些亲人规则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古代直呼其名就是在骂人,《清平乐》为什么都是叫名而不称字?

现如今,中国的电视剧正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电视剧题材都大放异彩,有刑侦剧《重生》、《白夜追凶》,盗墓题材的《鬼吹灯》、《盗墓笔记》,古装感情剧《琅琊榜》、《庆余年》、《知否》等等,高质量的电视剧越来越多,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也娱乐生活,此外,清宫剧逐渐的减少,其他朝代的电视剧越来越多,这也正是好的一方面。

不过,很多喜欢历史的会发现,这些古装电视剧中都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对于名字的称呼,比如最近上映的《清平乐》,就是一部以宋仁宗赵祯为主线的古装电视剧,故事以宋朝背景展开,开篇就是我们最熟知的狸猫换太子的情节,当然在《清平乐》里并没有如此演绎,直接说明了赵祯发现太后并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开始的。

《清平乐》虽然有历史原型,但毕竟是个电视剧,其实还是有很多槽点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清平乐》中人物都穿着宋朝的衣服,却行走于明清风格的建筑中,而更加明显的也是很多历史剧中都会出现的,直呼其名而非称字。

很多读者不以为然,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的人都是直呼其名的,也没见到怎么样,也挺好的,其实不然,古代和现代还是有很不多不同的,比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名字,现代是只有名没有字的,而古代是姓名+字的形式,所以我们看老版《三国演义》,经常会听到刘备自称玄德、曹操自称孟德,而我们也经常会称呼关羽为关云长,赵云为赵子龙。

在老版《三国演义》我们听不到刘备称呼诸葛亮为诸葛亮,都是叫他孔明,而诸葛亮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才会自称自己的名字,刘备和曹操也是如此,这是古代的一种规矩。

古人的名字是姓+名+字构成的,唐代孔颖达在为《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作注时曾说:“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大意是古人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并取“字”;朋友就不可以直呼其名了,要称字,而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也就是说其实古代男女都有字。

而对于不可直呼其名,《仪礼·士冠礼》也是有解释的:“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按照古代称谓礼仪,自称时称“名”,称别人时称“字”,是基本的礼貌。在人际交往中,对平辈或尊辈只能称字,不能称名,提到对方或别人时指名道姓、直呼其名,会被认为是一种不敬和冒犯的行为。

而“字”的产生,本身是出于避讳,也是为了尊敬,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这样就产生了字。因此,“字”实际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有了这样的解释,大家是不是对古代称字不称名有了深刻的认识,而古代的皇帝对待臣子,是可以称呼姓名的,但如果称呼其字,那是大臣的荣耀,不过一般为了对大臣表示尊敬,一般也是称呼卿的。

那么现在的古装剧为什么会忽略这一点呢?大概是因为电视剧毕竟是一种商业行为,导演、编剧为的是提高收视率,大多数看电视的人都是普通老百姓,并不一定具备很好的历史常识,对于历史上的名人也是只知道姓名,而不知道字,如果用字代替名,那么很多人会觉得非常的陌生,影响到理解和宣传。

说到底其实还是利益,而喜欢历史的人看电视也不要太较真,不妨碍大家理解就行了,学术的历史还需要回归学术圈,不过也希望电视剧能够兼顾到历史知识的普及。

皇帝的“谥号”但凡是这个字的,肯定都是疯疯癫癫的糊涂蛋

我国古代的统治者过世后,后人总会给他们取一个“谥号”,以此来对这位统治者的生平进行总结和归纳,颇有“盖棺论定”的意味。

一般而言,谥号都是继任的皇帝给先皇定的,所以谥号往往是有水分的。当然,一个统治者是明君还是昏君,自有公论,不论如何都不能把一个昏君夸成千古一帝,因此儿子皇帝即便不会给老子皇帝恶谥,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给老爹定个美谥。

所以,历史上有这样的惯例,那就是但凡恶谥,一般都是末代皇帝专属的,而且往往是另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所定的。毕竟,新王朝的开国皇帝不是前朝先帝的儿子,所以自然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作为儿子的皇帝,该如何给昏庸的先帝取谥号呢?

美谥不行,恶谥亦有违孝道,所以,只能取字面意思上比较平常的谥号。

好在,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这样既不扎眼又能够让后人一眼便能看出荒唐的字眼一抓一大把。例如“灵”这个谥号,就是我国历史上昏君的专属谥号。但凡谥号中有个灵字的“某灵帝”,绝对是脑子缺根弦的糊涂蛋。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历史上谥号为“灵”的统治者,以及他们生前所做过的那些糊涂事。

第一个:晋灵公夷皋。

夷皋于公元前620年继承诸侯大位,他的祖父便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夷皋在位十四年,于公元前607年被赵穿杀害。由于夷皋继位时还是个孩子,无力主持国政,所以当时主持军国大政的是大夫赵盾。

统治者年幼,权臣把持朝政,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缺乏管教的夷皋,理所当然地成长为昏庸的统治者。在众大臣的唆使下,晋灵公逐渐成为贪慕享乐的糊涂蛋。据说,夷皋斥巨资修建了一座高台,每天拿着弹弓站在高台上,射击经过高台的行人,以此为乐。

除此之外,夷皋还十分喜怒无常,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伤害他人。有一次王宫的厨子在做熊掌时火候不足,夷皋一怒之下便将这个厨师杀之而后快了。杀了厨师还不算完,他还让人抬着厨师的尸体招摇过市,以示羞辱。

赵盾虽为权臣,但他却是个忠直之人,他屡次劝说幼主宽以待人,可夷皋非但没有改过,反倒变本加厉,某次赵盾甚至在上朝时看到了死人的手臂。因为赵盾总是对夷皋进行谆谆教诲,夷皋十分讨厌这个摄政的辅臣,于是便打算将其除掉。

为了杀掉赵盾,晋灵公派出一名杀手来到赵府。杀手悄悄溜到赵盾的住处时,发现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臣竟十分简朴,家中的陈设和平民百姓并无不同。杀手看到赵盾时,他正在家中整理仪表,看样子赵盾正要上朝。

杀手认为赵盾是千年难遇的忠臣,不愿对其下杀手,于是便撞树自杀了。然而,晋灵公根本没打算放过赵盾。杀手自杀后,晋灵公安排了一场宴会,打算在宴会上杀掉赵盾。一众士大夫酒宴正酣时,晋灵公的厨子示眯明来到赵盾面前,对其说道:“主公赐下水酒,大夫只喝三杯即可,否则便是失礼。”言下之意,就是想要让赵盾早点脱身。

赵盾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他立即借故离席,逃出了晋灵公的圈套。至此,赵盾终于意识到自己已成为晋灵公的眼中钉肉中刺。对国家忠心耿耿的赵盾心灰意冷,打算离开晋国。只是没想到,在赵盾离开之前,他的弟弟赵穿便将昏庸的晋灵公诛杀了。

第二个:郑灵公姬夷

与晋灵公一样,郑灵公也是个不靠谱的诸侯。公元前605年,姬夷继承了王父的诸侯之位,是为郑灵公。

姬夷继位后,楚国送来一只大乌龟作为礼物。嘴馋的郑灵公立马安排厨师将乌龟炖汤,打算大快朵颐一番。在厨师炖乌龟时,正赶上子家和子公进宫觐见郑灵公。迈进宫门时,子公的食指抖了一下,随后他玩味地对子家说道:“平时只要我这根手指头一动,就说明我们要吃到美味的食物了。”这便是成语“食指大动”的由来。

两人刚刚进入王宫,正赶上厨子将乌龟汤献给郑灵公。子公笑着对子家说道:“你瞧,我的食指是不是非常灵验?”郑灵公不知二人为何发笑,于是便询问原由,于是,子公就将“食指大动”的点估算说给国君听。

郑灵公是个不懂礼节的国君,他听子公这么说后,便将他叫到身边,让他亲眼看着自己喝完一整锅乌龟汤,没有给两人尝一滴。子公有点生气,于是便将手指伸进汤碗里,尝了尝手指头的味道。郑灵公见状怒不可遏,想要当众杀掉子公,幸亏子家从旁求情,这才作罢。

子家和子公离开王宫后,两人对刚才发生的事耿耿于怀,认为郑灵公不是个合格的诸侯,于是便盘算着将其除之后快。结果,到了夏天子家和子公发动叛乱,杀掉了郑灵公。

按照当时的礼节来说,如果没有要紧的事情,国君不能在吃饭的时候召见士大夫。就算是召见了,也要为他们准备饭食,赏赐食物。如果国君没有留大臣吃饭,那就是一件相当失礼的事。

不懂礼法的郑灵公,就这样因为一碗王八汤与士大夫反目成仇,以至于,遭到背叛和诛杀。

第三个:齐灵公姜环

公元前581年,齐灵公继位,他的统治生涯持续到公元前554年,在位二十八年。从时间上来看,姜环的通知周期比较长,在东周堪称长寿。然而,在他的身上却发生了一件相当离谱的情况。姜环还没有驾鹤归西,他的儿子就早早继位。

齐灵公上位之后,迎娶了鲁国夫人,二人育有一子姜光。在那个讲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年代,姜光理所当然地被立为太子,享有齐国大位的继承权。不过,在姜光成为太子后不久,他的母亲就失宠了。始乱终弃的齐灵公,纳了仲姬和戎姬两名美人。

仲姬和戎姬相当得宠,仲姬还为齐灵公诞下一子姜牙。齐灵公爱屋及乌,打算将仲姬的儿子立为太子,此举遭到仲姬的反对:“不行,公子光已被立为太子,从身份上来看他是嫡长子,这是符合礼法的。而且,全天下的诸侯都知道这件事,若因为您宠爱妾身就废黜公子光,于理不合。”

但是,一意孤行的齐灵公反对道:“在这个国家我是一国之君,该让谁来当太子是我来决定的,天下人都管不着!”就这样,齐灵公执意废掉了公子光,将他打发到东边的封地,并将公子牙立为太子。

昏庸的齐灵公没想到,正是自己的糊涂决策,在数十年后为齐国招致不幸。公元前554年,大臣崔杼趁着齐灵公生病,迎回了本该继承大位的公子光,将其扶为国君,是为齐庄公。齐庄公继位后,立即杀掉了太子姜牙。由于夺嫡之争所引发的内乱,齐国就此走向衰落。

第四个:陈灵公妫平国

话说陈国有个俏寡妇夏姬,这个女人与仪行父、孔宁两位大夫保持着暧昧关系。后来,陈灵公垂涎夏姬的美貌,将其纳为禁脔。陈灵公对两位大夫与夏姬之间的丑事早有耳闻,可他却不知避讳,每次上朝时都与孔宁两人谈论夏姬的事。有大臣劝说陈灵公不可做此淫乱之举,谁知陈灵公竟不以为意,反倒唆使孔宁将“多事”的大夫杀掉了。

后来,夏姬的儿子夏征舒长大成人,陈灵公便安排他担任了陈国的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司令)。夏征舒上任司马当天,在家中设宴招待陈灵公及同僚。没想到,这陈灵公十分混蛋,醉酒之后竟开起了夏征舒的玩笑,说这小子长得像孔宁与仪行父,而孔宁与仪行父这两位大夫更是不着调,连说夏征舒的模样更像是陈灵公的种。

夏征舒本就对母亲的淫乱行为嗤之以鼻,听到三人如此议论自己的身世,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当天晚上,夏征舒就在马厩旁安排了一批弓弩手,等到陈灵公喝完酒出门后,便将他射成了刺猬。原本,夏征舒这次招待陈灵公,只是为了感谢他让自己当上司马。倘若陈灵公表现得体,而不是对夏征舒进行人格上的羞辱,夏征舒绝不会做出这种大逆不道的勾当。

淫人母亲,还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讲出来,陈灵公被杀掉实属活该。这样不靠谱的统治者,难免会被后人冠以“灵”的谥号。

当然,历史上谥号为“灵”的昏君绝不止上述这几位,同时期的蔡灵侯、汉朝的汉灵帝,这些统治者都是不折不扣的庸君。在古汉语中,“灵”的释义有很多,其中一种就是“乱而不损曰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可见,这个字眼放在统治者的谥号上,绝不是什么褒义之词。

参考资料:

【《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表》、《逸周书·谥法解》】

作者:piikee | 分类:八字起名 | 浏览:24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