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姓刘搞笑的名字大全,以及刘和李怎样起名字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中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历经了千百年历史,一定是饱含先人们的智慧与哲思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青涩的内心,大家也都爱着我们老祖先留下了的文化精髓。不仅是文化习俗方面,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存有中华文化的身影。
就拿我们日常使用的文字来说,不仅是字形结构富有深意与灵韵,这其中的内在意蕴更是深厚而又难以完全琢磨透。挂在门前的对联,除了其表面上所表达的祝福意思,藏在其中的,更有数不尽的奇妙构思。可以说这是前人们苦心营造出来的文化精华,这不仅是字面上所包含的文采,还有深几层的文化底蕴。
古时候的文人墨客,常常是最爱吟诗作对的,除了日常的写作创造,他们还会在闲暇时候与友人们饮酒。有了饮酒这个环节,他们就会开始和友人们赋诗,互吐真心,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古人们就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难解诗题,这当然是极其富有文化气息的。
给出难题文化人与文化人之间的切磋,可不像习武之人那般舞刀弄枪的,他们常常以诗句作对来彰显自己的文采。因此对联形式的文学作品在历史上频繁地出现,这当中不仅包含了他们互相切磋的身影,更有高深莫测的中华文化。
在最近几年,以对联形式产生的文学作品仿佛又迎来了一个高潮。一位姓刘的年轻人,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姓周的年轻人,两人一拍即合,马上便成为了好知己。刘姓少年兴奋之余,给这位周姓朋友出了一个对联:刘邦刘备刘德华。三个人名紧紧拼凑,表面上看似简单粗浅,但实际上肯定是含有深意的。
刘邦、刘备和刘德华这三个人的存在时期,是按照由早到晚的顺序刻意排列起来的。而且刘德华是属于当代社会的知名艺人,也曾经是个轰动全球的大明星。三人可都是鼎鼎有名的正面人物,那么这细细品来,上联的意蕴并不简单。这区区三个人的名字拼凑,背后隐含着刘姓少年对自己家族蓬勃发展的美好期待,这也便是中华文化一个博大精深的地方。
那么对于这个富有深意的上联,下联又该如何回应,才能与这上联配得起来呢?
完美作答这道题是刘姓少年给出的难题,那么这个周姓少年最终给了他什么回答呢?经过他的重重思考,最终他给出了下联:“周勃周瑜周润发”。还是以人名堆砌而成,上下联算是得到圆满了。那么这下联所使用的人名,又是有着怎么样的深意呢?
前两个人名为双字,后一个人名是三字,这也恰好与刘姓少年所给的上联得到了映衬。另外,从人名所对应的真实人物所在的时间,也刚刚好和上联完美地吻合了起来。周勃这个人可能大家听起来会比较陌生,他是西汉的开国大功臣,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历史上的西汉或许就不会维持得像我们知道的那样有名气。那时候西汉的第一任皇帝刘邦驾崩了之后,采用封邦国制度的汉朝曾经一度陷入了混乱。一时间群龙无首,许多野心家都在筹划着自己的夺权计划,这也让西汉的社会动荡十足。
汉朝能够继续发展下去,必须得感谢周勃这个大功臣,他所作出的努力挽救了一整个大汉王朝。周勃拥立汉文帝为王,努力平息战乱,为汉朝社会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许是由于他本身是个地位和声望都极高的大臣,所以在领导下属的过程当中,难度也大大降低了。加上周勃拥有丰富的阅历,对于解决群雄割据的场面,他多少还是有经验的。而且周勃也与刘邦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这不就又恰好和上联的刘邦呼应了起来吗?
这第二个人名就是周瑜,周瑜是属于三国时期的有名将领,文韬武略,满腹才华。除了诸葛亮,周瑜也是刘备身边的一个能臣,对于蜀国的建设,周瑜同样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而这个刘备,不就是上联中所引用到的人吗?不难看出,周润发也是和刘德华同属一个年代的男明星,其在娱乐圈的地位并不输刘德华,即上联所出现的刘德华。
这样一来,下联确乎完成的相当出色,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要比上联还要出彩一些。这两个知音的相互切磋,既是文化层面的比试,更是精神世界的升华。
对联的魅力“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诸如此类的对联在中国文学界中多如漫天星辰,这是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藏之处。也正是凭借着其独具魅力的特质,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之痴狂,为之神魂颠倒。
除了用来向外人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之外,对联的存在还是一种精神的宣泄。在不少的影视作品以及古文小说当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文化瑰宝的身影。如同精神伴侣一般,这些高度凝练的对联句子,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及等等一系列的古代大文豪,诗意的生活和这饶有趣味的对联文学断然是无法切割的。纵然常常会因国仇家很而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可是就即便是身处困境,他们也可以不自觉地将这诗词文化与自己内心所想进行一系列的结合再造,如此便形成了流传千古的作品。
那么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生活在这片大好河山之中,沐浴在如此雄浑壮阔的文化气息当中,我们该庆幸自己拥有多么幸福的生活。因此在继承老祖先的优秀文化时,吸收精华部分,并加以不断发展,理应成为我们的使命职责。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期:苏 刘 金 陆 杨 童
柳 殷 邬 潘易 尤
郭 韩 顾
王 钱 陈
温 云 颜
闵 孟 屈
头像需要的自取,
需要自己的专属姓氏头像,还是和以前一样
(姓氏或者名字)
上次做的头像说违规,
一大堆的违规条例,
改都不知道哪里改,
现在都不敢发
(这次也不知道能否发出来)
所以搞了一个大合集,
很多款式…
自取吧…
都说大姓起名难,重名率高不说,名字还特别容易落入俗套。像“陈刘张王李,吴周黄赵杨,马郭何林,高朱胡孙徐”这样中国最常见的19个大姓,要想起个好名字,耗费的时间可少不了。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如何给大姓起出好听雅致还不俗气的好名字!
成蹊
出自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成蹊”作为人名,配上大姓,也不落入俗套,无论字形字音还是字义都非常美好。
适合大姓:李、刘、吴、何、林
惜朝
出自于一句歌词“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非常缠绵悱恻。且“惜”有珍惜,爱惜之意。“朝”本义为今朝、现在。“惜朝”作为宝宝名字,寓意能珍惜光阴,珍惜身边的一切美好。搭配顾姓,更有一种翩翩君子温润如玉之感。
适合大姓:徐、胡、何、黄、孙
杨柳青青
出自刘禹锡的一首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这首词主要描写的是男女自己的朴实美好的爱情,非常适合作为父母相互表达爱意,给自己爱的结晶起的名字啦。
适合大姓:杨
尽染
出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情怀,象征烈火和光明,而且“尽”有尽善尽美之意,“尽染”配上大姓“林”刚好与诗词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有意境。
适合大姓:林
景深
出自《鹿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深,本义为深度、深厚之意。常常比喻学问高深、风度翩翩有内涵。景深,描绘了一幅“林深望不尽”的场景,寓意方面则表示宝宝将来对自己的生活有欣赏能力,一路繁花似锦,同时也给别人带来深远的影响。
适合大姓:高、周、赵、何、胡
千暮
出自《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千字用在人名中本身就很有气势,用在女孩子身上也显得干净利落,千姿百态。诗句”千里暮云“就极具画面感,让人容易联想到傍晚时分天边火红的彩霞。名字寓意宝宝的人生多姿多彩、绚丽美妙。
适合大姓:陈、徐、何、林、杨
长夏
出自《田园乐七首·其四》“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夏季是很多人都喜爱的季节,因为它充满生命的热烈与蓬勃。此名寓意宝宝性格开朗,温暖阳光,如同夏季一样让人感受到热情似火。
适合大姓:林、吴、王、陈、李
在深
出自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首诗主要是想表达作者的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寓意宝宝品德高尚、生活充实。
适合大姓:高、朱、胡、吴、陈
陈振桂教授目前已出版著作100本,其中大学教材10本,两本是国家规划教材。
避免同名的方法
名字是代表人的符号,是人们彼此相联系相区别的一个记号,简而言之,是人们进行彼此交往的工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起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尽量避免同名。同姓不可避免,但如果同名同姓,那么姓名就会失去其符号、记号和交往工具的作用,并且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带来许多不便和麻烦。这里有一个笑话:有一个村里,有两个小伙子都在外做泥水工,恰好两人都姓杨,两个人的名字也都叫“建国”,真是既同姓又同名。有一天,上级有关部门通知该村干部:杨建国犯有偷盗罪,要从速查办。村干部一时搞不清是哪个杨建国犯了法,但“杨建国犯了法”这一消息已传遍全村。真的犯了偷盗罪的杨建国早已逃之夭夭,没有偷盗行为的杨建国正好这天回家相亲。村干部见杨建国回家了,就急忙把他抓起来审查。这种事情一时半会儿是说不清的,就这样没偷东西的杨建国被关了两天。来相亲的姑娘以为这个杨建国真的偷了东西,二话没说就走了。尽管这事后来很快就查清了,但没偷东西的杨建国被白白关了两天,相亲的事也吹了,觉得很不是滋味,后来费了很大力气,终于改了名字。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同名同姓的确不好,我们在起名时应尽量注意这一点。
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姓名与别人相同,但在有6000多个姓、近14亿人口的中国,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同名同姓现象,这几乎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的对策只能是尽量减少,避免同名同姓。怎样做到这一点呢?做法有四:
一是尽量不起单名。在中国历史上,汉晋之际盛行单名,其缘由除王莽复古改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外,主要原因是为了便于避讳。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为了强化封建专制与皇权统治,避讳制度曾受到高度重视。所谓避讳,即君主与尊长的名字不能直书直说,必须用其他文字代替,如为避刘邦讳,须以“国”字替代“邦”字。为了便于避讳,减少讳字,汉晋之际的皇帝大多采用单名(单名所讳之字比复名要少一半)。这样一来,其他高官贵爵乃至士农工商,为了维护自己在一家之中的尊严而又便于避讳 (避家讳),也纷纷采用单名。
到了今天,神州大地仍是单名盛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对京、沪、辽、陕、川、粤、闽等七省市174900人的人名用字的情况统计结果表明,起单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7个地区在不同时期单名所占人口的比率分别为:
第一时期(1949年9月30日以前)为6.502%。
第二时期(1949年10月1日至1966年5月31日)为8.983%。
第三时期(1966年6月1日至1976年10月31日)为27.81%。
第四时期(1976年11月1日至1982年6月30日)为32.494%。
今天的中国盛行单名,当然不是为避讳,而是有多种原因。首先,主要与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及从众心理有关。从统计资料分析,单名大多集中在现在中小学生身上,而他们的父母长辈恰恰是从“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知青返城的经历中走过来的。诸多原因造成了这一代人文化水平的整体下降,也造成了他们对孩子起名的简单化倾向。其次,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血统关系网简化,新生一代大多无兄弟姐妹,无姑舅姨叔,因而无需再按兄弟姐妹排行或家庭系谱关系来起复名。再次,崇尚单名也与社会上的从众心理有关。一般来说,作家、艺术家的名字传播较广,影响也较大。由于一些著名作家、艺术家爱好单名(有的是笔名、艺名)如鲁迅、茅盾、巴金、老舍、聂耳、谢晋、牛群、冯巩、姜昆等,这就无形中造成了单名响亮、高雅、时髦的社会潜意识,有的甚至还把单名看做是现代意识、社会地位、文化水准的一种标志。于是一般人也纷纷仿效,不但给孩子起单名,还将自己原先的复名也改成单名。
陈振桂曾出版《起名八十八法》再版十多次,拥有众多的读者,21年6月又在广州出版社出版《起名实用大全》。
我国的姓氏非常集中。我国目前使用的汉字姓氏约为3050个,而在汉族中有87%的人仅仅用了100个常见姓氏,也即在11亿人口中,约有9.5亿人只用了100个姓氏。在这100个姓氏中,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等19个大姓的人口就占了汉族人口的55.6%,也即在全国大约有5.5亿人口只使用这19个姓氏;而在这19个大姓中,居于前三位的李、王、张三个“超级大姓”则占了汉族人口的22.4%,其中以李姓最多,约占7.9%;王姓占7.4%;张姓占7.1%。这就是说全国有2.5亿人只用了李、王、张这三个姓。
很显然,在同姓率极高的情况下,起单名而造成的同姓名率也会很高。据报载,天津现有2000多个“张力”、“张英”、“张健”;广州有2400多个“梁妹”、“陈妹”;沈阳有3000多个“王伟”、“李伟”、“李杰”。可见,为了避免与他人同姓名,在起名时,要尽量不起单名,而多起复名。
二是扩大起名方法,克服从众心理,勿赶时髦。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精彩的起名方法。有的重形式,有的重意义,有的讲究字音的搭配,林林总总,各有特色。诸如:以姓连名法(如马识途、付一笑),音形式关联法(如韦苇、田甜),父母合姓法(如徐魏宝、娄农根),谐音寓意法(如尤卓为,寓“有作为”),拆姓为名法(如舒舍予),偏旁互补法(如洪汛涛、杨村彬),古典诗词名句摘取法(如冰心,出自唐诗“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生时间纪念法(如春兰、雪梅),出生地点纪念法(如关牧村、王渝根),出生经历纪念法(如路生,生于铁路列车上)。其他如明志趣、表仰慕、寄深情、寓希望等,更是常见的起名方法。总之,给孩子起名,应以美学观点作指导,力求不俗气,不雷同,不粗浅,不简单化。
三是传统的“子女承父姓再加名”的方式似可改变,建议改为“父母合姓加双名”(或“父姓加三字名”),即采用“四字姓名制”形式。这不但是减少同姓名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体现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现代精神。据推算,如以3000个现代汉语常用字计算,若起单名,那么总共只有3000个人名;若起双名(二字名),将这3000个字任意排列,即可构成600万个名字。而如果采用父母合姓再加双名或父姓加三字名的方式(即四字姓名),那3000个常用字就可组合成270亿个名字!我国只要有一半人能起“四字姓名”,那么同姓名的问题就可基本得到解决。现在有的年轻父母已经采用“四字姓名”给孩子起名了,这颇有一种革新精神,如女排老将曹慧英给女儿起名为“殷乐笑子”(丈夫姓殷)。考虑到我国姓名用字的具体“国情”,四字姓名可以采用“双轨制”的形式:凡是重要、严肃的场合及文字证件,一律采用“四字姓名制”,如身份证、户口卡、工作证、学生证、结婚证书、档案材料、法院布告、著作署名、银行存折、名片、请柬等;而在一般场合,如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内部、亲朋友邻之间的交往,则可直呼“二字名”。这样既避免了同姓名之弊,又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鱼与熊掌兼得,岂不善哉。
四是有关部门应做一些减少同姓名的宣传导向工作。建议大中城市的户籍管理部门应设立起名咨询机构,用电脑储存本市、本地区以及著名历史人物中同姓名的资料,当公民在给新生儿申报户口时,就向他们提供这方面的服务,以便了解新生儿的姓名有否与别人相同,有则可及时加以更改。报刊应定期公布人名用字所用比例的抽样调查结果,用以提醒人们有意回避起同名。
2022年1月10日
敬告读者:本人从7月2日起,将连续发表好名字的标准、起名的构思、起名的方法等,希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