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姓宝宝起名字大全(姓徐男宝宝名字)

2023-10-22 16:24:36
八字起名网 > 八字起名 > 魏姓宝宝起名字大全(姓徐男宝宝名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魏姓宝宝起名字大全,以及姓徐男宝宝名字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金杞地名文化——城郊乡地名由来(二)


​梁堂——在杞县城西北2.5公里、城郊乡北1公里处。梁堂村委会辖村。

相传梁姓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村名梁堂。

聚落矩形,面积21.7万平方米。纵横街各1条,相交呈“十”字形。

居民以农为主。淤、沙、壤土皆有。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兼种蔬菜。

村子位于213省道两侧。

仁里寨——在杞县城西北4公里、城郊乡西北3公里处。仁里寨村委会驻地。

相传明代尹、李二姓迁此定居,名尹李寨,后演变为仁里寨。

聚落东西向长方形,面积15万平方米。东西主街各1条。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为淤土和两合土两种,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蒜等作物。

东邻213省道

东马头——在杞县城北3公里、城郊乡北3公里处。马头村委会驻地。

宋代为汴河(今惠济河)码头,后因马姓定居演变为马头,又因其西侧一村亦称马头,乃冠以“东”字别之。

聚落南北矩形,面积17.3万平方米。纵横主街各1条。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沙土,提灌站一处。主产小麦、棉花、大蒜、玉米等作物。

西邻106国道。

西马头——在杞县城北3公里、城郊乡北3公里处。属马头村委会辖村。

宋代为汴河(今惠济河)码头之ー,后演变为“马头”,因与东村重名,乃冠以“西”字,故名。

聚落矩形,面积3.8万平方米。东西主街1条。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青沙,,机电灌溉站一处。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蒜等作物。

惠济河南岸,106国道西侧。

魏庙 ——在杞县城北3公里、城郊乡北3公里处。属马头村委会辖村。

据传,魏姓曾于此建庙,人称“魏庙”。后刘姓迁此借为村名,沿用至今。

聚落矩形,面积4.7万平方米。东西主街1条。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青沙。产小麦、玉米、棉花。

大路东通106国道。

范庄——在杞县城北2公里、城郊乡东北2公里处。属马头村委会辖村。

相传以范姓先居得名,沿用至今。

聚落东西呈矩形,面积2.8万平方米。东西街1条。

居民以衣为主。青沙地、淤土各半。主产小麦、棉花等。

刘庄——在杞县城北1.5公里、城郊乡东北2公里处。属马头村委会辖村。

原名雷庄,清代黄河决口,村淹人逃。水过后北关刘姓迁于此,改名刘庄。

聚落东西向长方形,面积2万平方米。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青沙,机井2眼,双配套。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蒜等作物。

东十里铺——在杞县城东5公里、城郊乡东6公里处。东十里铺村委会驻地。

清代为开封至商丘驿道设铺司,有铺兵走递公文,又距城东十里,故名东十里铺。

聚落东西向长方形,面积7.5万平方米。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青沙,机井8眼,机电双配套。主产小麦、棉花、玉米、大蒜等作物。

村东原有接官厅数十间,为送迎过往官员之所,厅东设烽火台,俗称狼烟墩,以备警戒。清末废。该村扼开封、商丘公路要冲,为杞县城东门户,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25年直奉之战、1930年蒋冯之战、1948年睢杞战役均激战于此。

大路西通县城。

杨庄——在杞县城东5公里、城郊乡东6公里处。属东十里铺村委会辖村。

清初杨姓迁此定居,名杨庄。

聚落东西向,近似方形,面积2.5万平方米。居民以农为主。土质多为淤土地,少量为青沙地。主产小麦、玉米、大蒜、棉花等作物。

该村1957年遭水灾,盐碱滋生,田园荒芜,1958年把村民迁北三里之张洼,房舍全部平毁,村为废墟。1962年后村民陆续迁回,重建家园。

中朱寨——在杞县城西4公里、城郊乡北4公里处。中朱寨村委会驻地。

明初朱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名为朱寨。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中朱寨。

聚落东西向长方形,面积32.4万平方米。主街纵二横四。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青沙,主产小麦、玉米、大蒜、棉花等作物,有套种蔬菜习惯。

西通213省道,东通106国道

平厂 ——在杞县城西北4公里、城郊乡北2.5公里处。平厂村委会驻地。

据传,明末平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开设熬碱厂,故名平厂

聚落东西长方形,面积13万平方米。沿街两侧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或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及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为淤土和两合土两种,机井8眼,配套齐

全。主产小麦、棉花,玉米、大蒜兼种蔬莱。

李胡寨——在杞县城西北4公里、城郊乡北2.5公里处。属平厂村委会辖村。

据传,该村原为步姓庄园,初置良田1200亩,李胡二姓佃户居此。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来杞,步姓售田,李、胡尽得其地,改村名为李胡寨。

聚落东西向长方形。面积8万平方米。

老徐庄——在杞县城北4公里、城郊乡东北6公里处。老徐庄村委会驻地。

明初徐氏先居,名徐庄。后以重名较多,而此村为杞县东徐氏始居之地,故称老徐庄。

聚落东西长方形,面积9.8万平方米。居民以农为主。

七里岗——在杞县城西3.5公里、城郊乡西2.5公里处。七里岗村委会驻地。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魏”姓

魏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五位姓氏,在豫冀鲁、秦川地区有优势。当代魏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45%,总人口大约在603万。

魏的名义

魏,地名。在西北古代氏族中,为了祈求神明保佑五谷丰登,一群巫女头顶一串高高的禾草扎成的高帽,在巫师的率领下狂跳。这种全部落人均参与的傩舞祭神的习俗,称为魏,这种巫女所戴的头饰也称魏,魏与鬼神有关,擅长此技的人群所居的地方称魏地。以魏为氏族名和族徽,建筑了城墙的魏地称魏邑,进而建立了国家,出现了魏姓。

魏姓起源

魏氏始祖

毕万

魏氏始祖——毕万

魏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三:

一、出自隗姓

在夏商时期,西北部落的隗姓鬼方中一支居住于魏地的部落最终发展成了国家,即魏国,商末隗姓魏国在今陕西兴平西的马嵬坡,地处秦岭首阳山的北麓、渭河中游。商末周文王灭隗姓魏国,子孙以国为氏。隗姓魏氏的历史至少有3100年。隗姓魏国,国小势弱,不见于经传,隗姓魏氏事实上湮没于姬姓魏氏之中。

二、出自姬姓

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建立了另一个姬姓魏国。公元前445年传至十二世孙魏斯,即魏文侯,于公元前403年自立为诸侯。公元前369年,魏惠王与韩、赵一起瓜分了晋国,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再传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姬姓魏氏的历史至少有2200多年。

三、出自芈姓

战国时秦国大臣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弟,为芈姓之后裔。秦武王去世后,秦国发生了内乱,魏冉拥立武王之异母弟嬴则,是为秦昭王,魏冉初为将军,后长期任秦相,封于穰,今河南邓州,号穰侯,五国合纵破齐国后,加封陶邑,今山东定陶北。魏冉之族当为芈姓魏氏,这支魏姓的历史至少也有2300年。

外族基因融入

我国的魏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外族加入魏姓群体的事件主要有:南北朝西魏氐人有魏姓,清朝满洲八旗姓倭彻赫氏族集体改为汉姓魏,族人后多成为汉族。

魏姓分布

魏姓分布频率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魏姓人口由45万增到603万,增长了13倍多,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接近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35.8%,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苏、湖北、甘肃、陕西,这五省又集中了24.4%的魏姓人口。河南为当代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魏姓总人口的11.2%。全国魏姓的分布形成了豫鲁冀、秦川二块魏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人群回迁十分的强劲,尤其突出向西部四川的迁移。

魏姓血型

魏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1.8%,A型占28.2%,B型占30.5%,AB型占9.5%。

魏姓名人

魏文侯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名斯,魏惠王的祖父,东周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他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对内精耕细作,实施变法及便民政策,富国强兵,对外军事扩张,开拓大片疆土,进行文化渗透。

魏徵

魏徵(现作“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的是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谥号“文贞”,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魏源

魏源(1794年—1857年),名远达,字默深,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魏源于道光年中进士,官至知州。其创作的《海国图志》内容丰富,记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军事和科学技术,乃至宗教、文化等情况,并附有世界地图、各大洲地图和分国地图等。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魏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魏姓的郡望主要有钜鹿、任城等。魏姓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同名外,还有九合堂号等。“九合”堂号出自春秋时晋大夫魏绛。晋悼公时,北地山戎无终子请和,魏绛说“和戎”有五利,晋侯使魏绛与诸戎盟。晋无戎患,国势日盛,八年九合诸侯,复兴霸业,都是魏绛之功也。

魏姓的重要楹联有五副:

和戎著绩;救赵全仁。

书屏志画;图画表功。

誓成宅相;绰有租风。

公忠体国;机警能文。

虎观谈经,妙析异同之旨;鹤山受业,人推理学之宗。

家训格言:魏氏家训首推南北朝北齐大臣、史学家、文学家魏收,其家训思想深具哲理。他基于管子“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唯君子为能矣”这一观点,告诫子女“审道而行,量路而止,自我及物,先人后己。情无系于荣悴,心靡滞于愠喜,不养望于丘壑,不待价于城市。言行相顾,慎终犹始”。“门有倚祸,事不可不密。墙有伏寇,言不可而失。宜谛其言,宜端其行。言之不善,行之不正,鬼执疆梁,人囚径庭。”“能刚能柔,重少负也。能信能顺,险可走也。能知能愚,期可久也。”

作者:piikee | 分类:八字起名 | 浏览:19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