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太极拳群名字大全集,以及太极队名字大全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现在以太极拳为主题的微信群数不胜数,我加入过的群就不下十个,群的特点各异:
有的打嘴仗,“你的不行,我的行”,动不动就约架;
有的是一片沉寂,基本没有人说话;
有的倒是有人发消息,但好像大家达成了默契,只发网文,从不聊天;
有的索性成了吃喝玩乐群,风光文、美食文。
当然,也有的氛围好的群,话题一直围绕着太极拳展开,大家踊跃发言,虽有观点分歧,但总能在情绪失控前终止。
幸好,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好群!
我是在贴吧认识群主的,他的很多观点与我师傅的观点如出一辙,有的话几乎像是复制黏贴(但后来了解到他是杨公少侯系的传入),所以对他的大多数贴文就会有很大共鸣!然后相互留言,这样一来二去也就相互熟络了,然后加了微信,最后顺理成章地进了他建立的太极拳交流群。进群后,发现原来群友大多数是贴吧的吧友,有对贴吧某些观点和吧友不满的老先生,也有对太极拳感兴趣的新朋友。大家在一起十分和谐!
群主是爽朗有耐性的人,遇到群友提问或讨论某个话题,他基本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心法和功法讲得很细致。当然,他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知道的和体悟到的还非常有限,需要群里的前辈和群友给予帮助。受他的影响,我在群中也逐渐活跃起来,把自己的一点点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时间真的很快,进群也有近4年了!也见证了这个群从进群时的45人壮大到了目前的140人。
当然,没有完美的群,我们这个群也会发生冲突,也有群友离群的情况,但好在,大家都比较理智,当观点争论激烈时,会有其他群友出来打圆场,平复一下双方的情绪。有几次互怼,我记忆犹新:
1. 地域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一位南方的群友开了句北方某地一件历史事件的玩笑,结果那个地方的群友不乐意了,两人挣得面红耳赤,大家都在劝,但结果双双离群。之后,想请他们回群,都说“伤心了,不会了”。其实两人都是热心人,因为地方情感差异和语言表达不当,最终闹得不欢而散,还成了自己的心结。可惜,遗憾!
2.基本认知不同:我们群的主旋律是认为“松”是太极拳的核心功法,一切功法以“松”为前提。当然,我们也欢迎持不同意见的拳友进群交流探讨,愿意倾听他们的逻辑,同时也希望他能了解我们的逻辑。但有时候有些朋友比较主观,一直在质疑和否定群友们的阐述,即便这些阐述逻辑严谨,论证清晰,但那些朋友选择性忽视,不断刷屏自己的观点和逻辑,尽管他的逻辑存在很多漏洞,当有群友指出问题时,也不正面解答。没多久,这些朋友也就自己退群了;
3.有些老先生的保守:群主邀请了不少位老先生,很多都还在群里,有一些因为表达方式不被认可而离群。有一位老先生很典型,当有老师或群友上视频或发表观点时,他会说“这个不对”,“这个不是正宗”,有人问他哪里不对时,他说“我没有这个义务告诉你!我又不靠这个吃饭”,“告诉你不对已经很好了”。哈哈,这就无语了!从他的个人利益出发,他说得没错,但我们这个群建立的目的之一是让没有机会碰到好老师,但又喜欢太极拳的朋友能够有个网上学习的地方。他的言语很难帮助到大家,反而对真诚交流或学习的朋友是个打击。时间一长,老先生自知没趣,也就自己离开了。
这是几次算是不太愉快的经历,好在这类情况不多。
更多的是以下这些情况:
1. 没有门派之别:我们群里除了练杨传太极拳的拳友外,还有练吴传、武传、孙传、赵堡系、陈式的拳友,甚至练形意和大成拳的朋友都有。大家在一起讨论,相互学习。我们觉得太极拳的核心思想都是一致的,练什么支系的拳,并不是太重要,仅仅是具体方法和外在呈现的方式不同罢了!就像我们经常把太极拳的状态比喻成水,不同的支系的拳架就像不同盛水的容器,容器形状千变万化,但瓶中水的特性是不会变的。
2. 好老师的指导:群主把好老师请进群,给大家指点。有的老师爽直,有错误直接指出;有的老师含蓄,引导群友思考问题所在。总之,老师毫无保留地指点,群友也同样认真地接受和调整自己的状态。
3. 放下陈见:有的朋友一开始对我们讨论的拳理将信将疑,但后来通过自己的思考、练习,在群里发自己练拳视频,以及线下的见面交流,逐步改变了自己的理解角度,解除了对基础理论的疑问和误解,拳也得到了进步。他们愿意放下陈见,从新开始认识太极拳,也是太极拳修炼心性的一种体现!
4. 助力初学:群里有不少进群时刚接触太极拳的朋友,从一开始的啥都不懂,到后来的坚定信心和紧抓核心。这些朋友学得很认真,时不时地分享站桩照片或几分钟的套路视频,然后请老师和群友批评指正,还特别强调:“请大家尽量批评!”,也让我们群友共同见证了他们的进步。
5. 线下互动:大家在一起聊久了,觉得不过瘾,直接“奔现”。有的朋友专程去找某位老师,有的是路过某地约群友见面,研讨和摸手,还在群里分享现场视频,氛围非常友善和谐!
真的是线下的效果好,网上讨论地再详细,不如当面摸一摸,这一摸的体会非常真切,原本不信态度,变成坚信不移!双方都有收获,相互认可。
6. 趣事分享:时间长了,有不少群友都养成时不时看看群消息的习惯,生怕漏掉重要的知识,真把群当成了“家”。有意思的是有的群友为了“戒群瘾”,不得不主动退群,但没过多少时间又找群管申请回群。有的把应该发到其他群的消息也发到群里,然后打招呼说:“不好意思,发错了,太习惯了”。有的群友经常把自己看到的与太极拳相关的视频、文章发到群里,引发讨论。
同样,我也是收获满满!
一是平时师傅讲的,自己练的,在群里得到不同地域老师和群友的确认,很兴奋!
二是先后有几位群友来找我。功夫好的给我指点,指出我存在的问题和改正的方向;刚学不久的,我给他们提建议、做演示,让他们看到太极拳奥妙之处,巩固他们的信心。在看到几位初学的群友后续发的视频或是留言时把我的建议融入其中,我为他们高兴同时自己也有小小的成就感!
我个人认为,好的群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 无私的群主,引领群的主题方向;
2. 站在全体群友立场考虑,敢于担责的群管。当有群友有意无意发出负面涵义的留言时,应该及时指出和制止,当然用词应当斟酌;
3. 默契的群友,大家知道尊重其他群友是底线,紧紧围绕主题发言,并把话题引向深入,各自阐述自己的观察角度,帮助其他群友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和层次,同时也要接纳不同观点,拓展自己的视野。
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太极群!
初秋的清晨,在永安市龟山公园,一群太极拳爱好者正在晨练,一招一式尽显“仙风道骨”。这支队伍有个“快乐”的名字——永安快乐太极队。从太极拳到太极剑、刀、扇、球,各种“功夫”都难不倒他们。对他们而言,练太极功夫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
练出好“身手”
“我原来身体不太好,经常感冒、失眠,练了太极功夫后,抵抗力变强了。”今年65岁的叶小燕练了25年太极拳,是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连续三届获得省老健会太极拳项目个人金奖。
22年前,叶小燕和几位经常在公园晨练的太极功夫爱好者,自发成立了永安快乐太极队。2009年又依托这支队伍,成立了永安市老体协太极分会,叶小燕担任会长。
太极拳动作太慢太柔了!这是许多“门外汉”的一种印象。但叶小燕说,其实太极拳快慢相间、有柔有刚,而且看似柔和,实则需要很强的内力。在指导队友练习太极拳时,她会耐心解析套路、功法含义,并结合刀、剑、扇、球等道具,提高大家的兴趣。
副会长潘金萍介绍,太极拳常被称作“东方芭蕾”。集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为一体,看上去很有美感,而且可训练平衡、协调能力,还能通过调节气息,改善睡眠质量、静心养性。在她的带动下,永安南区的蝴蝶山公园也有了一支太极拳小分队。
“练太极拳的人,平时走路就雄赳赳气昂昂的,脚步很轻盈。”对副会长沈小娟来说,虽然63岁了,但身子骨还很灵敏。有一次,她去菜市场买菜,脚不小心滑了一下,好在平时有练太极的功底,反应快,立即顺势扎了个马步,站稳了身子。旁边的摊贩见状感叹道:“要是一般人,可能就直接摔倒了。”
在快乐太极队里,不少队员都有这“身手”,平时在家里不小心碰掉个勺子什么的,经常能顺手接住。
太极“搭档”
为了方便一起练太极,叶小燕、沈小娟等4个家庭还住到了同一个小区。小区离龟山公园很近,过个马路就到。这“太极公寓”的邻居,一当就11年。
不仅有“太极邻居”,队里还有不少对太极“夫妻档”。
74岁的林子安是叶小燕的老伴,同时是太极分会秘书长。他练了10多年太极拳,夫妻俩一起参加过省老健会比赛。他自己掏钱买了台摄像机,平时经常将快乐太极队的晨练、展演和比赛现场,录制上传到视频网站,让更多人认识这支队伍,了解太极功夫文化。10余年来,已陆续上传视频600多个。
郑福中的老家福建长乐是“武术之乡”。他小时候练过一段时间鹤拳,有些武术功底。2010年,他在龟山公园遛鸟时,结识了永安快乐太极队。想着练太极功夫可以强身健体,便拉着老伴陈瑞娜一起加入。他每年还到福州自费拜师学拳,一学就是两三个月,陆续学了6年。他们家住在探矿厂小区,还在那里发展了一支太极健身小分队。
“练太极拳,可以让我‘入静’。每次练定步桩时,练得太投入了,根本注意不到旁人。”陈瑞娜很享受太极拳这项运动。她也曾参加全国老健会太极拳剑项目比赛,获得过个人金奖。
拳队壮大
经过多年发展,永安快乐太极队不断壮大,从最初的10人队伍扩大到100多人。这些年来,队员们积极参加全国老健会、省老健会的太极拳剑比赛,连续三届斩获省赛团队金奖。平时,大家更是热心地推广太极运动和文化。
依托永安市老体协健身指导总站、太极分会,他们每年都会举办一两次全市性的太极功夫培训。送教下乡,通过不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向农村群众推广普及太极拳这一优秀体育文化。
他们带着这项健身运动走进小学生、年轻人的群体。“去年,有七八个年轻人,才二三十岁,喜欢太极功夫,还跟着我们练了一年时间。”叶小燕介绍。如今,永安越来越多人喜欢上了太极拳,爱好者有800多人,遍布城乡。
这些年,队员经常三五成群地组团外出旅游,每次出行前都会带上太极服、太极扇。八达岭长城、西安古城墙……他们游玩到哪儿,就将太极拳表演的“舞台”搬到哪儿。“那年在承德,为了我们有充足时间录制太极拳表演视频,导游还临时调整行程,让我们在景区多停留了近1 个小时。”林子安回忆道。
就这样, 许多地方都留下过永安快乐太极队队员的习练身影,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有些人现学现用,甚至跟着他们一起比划起来。
来源: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