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姓起名字大全(颜姓起名字大全)

2023-10-20 11:48:10
八字起名网 > 八字起名 > 唐姓起名字大全(颜姓起名字大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唐姓起名字大全,以及颜姓起名字大全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航拍乳山诸往唐家村,万历年间唐姓建村

唐家村位于诸往镇中北部,荣兰高速公路南侧。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丘陵,南部为平原。有耕地882亩,其中泊地642亩,丘陵地240亩。居民240户,688人。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唐姓由烟台福山区陌唐村迁此定居建村,取名唐家村。唐家村村北为烟威高速和省道308,交通极为便利,村东是许家村,整个村庄一马平川,较为平坦。

1941年3月建立村党支部,革命战争年代有1人为国捐躯。

唐家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兼有苹果和养殖业。全村猪年存栏量200余头,现有果园200余亩,果品年产量400余吨。近年村内从事工艺品加工的人数越来越多。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82元。

2012年,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清理了村内“三大堆”及乱搭乱建,新修村内道路。新建办公室和健身广场。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姓氏谐音梗-第二波丨很有趣的姓氏谐音梗网名头像

Hi,我是墨客;专注于图片和文字;

本期为姓氏谐音梗-第二波;

如果没找到自己的姓氏,请关注下期,或和小编互动告知;

卜姓谐音梗

蔡姓谐音梗

陈姓谐音梗

丁姓谐音梗

段姓谐音梗

范姓谐音梗

付姓谐音梗

高姓谐音梗

葛姓谐音梗

龚姓谐音梗

韩姓谐音梗

何姓谐音梗

巨姓谐音梗

蓝姓谐音梗

李姓谐音梗

林姓谐音梗

蔺姓谐音梗

卢姓谐音梗

马姓谐音梗

南姓谐音梗

潘姓谐音梗

邵姓谐音梗

石姓谐音梗

时姓谐音梗

史姓谐音梗

苏姓谐音梗

斯姓谐音梗

唐姓谐音梗

万姓谐音梗

肖姓谐音梗

颜姓谐音梗

尹姓谐音梗

余姓谐音梗

感谢你的喜欢;

我们下期接着更新;

新的设计等你欣赏;

有个地方叫唐马

峏山古风,柘皋古渡,这里被称为龙舟故里。这里龙舟与其他竞渡“武”不同,更有文艺范,船头上一段《白蛇传》,一路桨声一路唱。两百年的姓氏演绎,两百年的龙舟竞舞。

不妨走进柘皋

寻唐马龙舟发源地

有个地方叫唐马

▼▼▼

一条古老的柘皋河在巢北大地静静流淌

在唐马古渡迂回

似乎在诉说久远的历史

面对峏山,在柘皋境内这段流域

自古为良种田亩之地

有着一种古朴的气质

划龙舟与亲水的唐马结下深厚渊源

两百年的划龙舟历史

让唐马在柘皋古镇几乎成为龙舟代名词

与其他地方不同

在唐马一带轻端午重夏至

夏至节成为农耕时期最为热闹的时候

这是因为端午正值唐马插秧

而到了夏至稍闲下来

农家传统娱乐祈福活动便如期展开

划龙舟为柘皋古镇夏至节上最为精彩的项目

唐马龙舟成为一地夏至两百年来的习俗

与其他龙舟竞渡“武”不同

唐马龙舟很“文”气

正因为这种龙舟文艺化

被柘皋河两岸人们喜欢着

唐马龙舟通常是三支龙舟

分为青白蛇、许仙与法海,演绎着一场水上的《白蛇传》

龙舟在柘皋河上游弋时

每支船上都有角色装扮

龙舟贴着河岸边,不紧不慢

装扮的角色在船上唱出地方戏

让岸边观众听见

待汇聚到柘皋河目的地三支龙舟盘旋

将剧情推向高潮

唐马龙舟更多形似花船

为地方水上民间艺术展现

两百年时间相传

不仅是地方风俗,也是物质文化

行走在唐马村,四处打量

这座紧邻着柘皋河边的古村落

保持原始模样

唐马村,唐与马姓氏取名而来

最早的原住民为马姓

只不过唐姓后来居上,占据唐马村八成人口

而马家近两百年来,始终维持在十八户左右

不见多,也不见少

唐马村最早马姓有女嫁给唐家

随着唐家落户,渐渐唐姓家族兴旺起来

成为唐马最大姓氏

唐姓在唐马人口增加,有着历史背景

在巢湖北岸,唐姓一直是旺族

唐姓后人在巢湖沿岸分布

统称“十八户唐”可谓佐证

北宋后期,金军南侵

唐姓由河南永城来到巢湖北岸

唐疃成为唐姓始祖地,在历朝之后

唐氏族人发迹谋官就职

到明朝时随始祖朱元璋征战天下,被赐高功

唐氏后裔人口多

势力强从唐疃分迁巢湖北岸众地,唐马为其一

唐马人,质朴,热情好客

古渡悠悠,龙舟清唱。随着乡村建设,古老的唐马村正逐渐发生着变化。峏山东风畅,柘皋河水流。民间文艺之地,随着一年年的夏至节气,唐马人展现的是一种别具乡情的风采。

文/图:杨钧

找寻编号370284的乡土记忆|胶南县地名志(2)

一提起“乡土”

总会让人热泪盈眶

而时光飞速向前跑

有些事情也随之慢慢消散

不如跟随我们的脚步

一起找回记忆中的胶南县

胶南镇概况

胶南镇位于县境中部偏东,北倚铁山乡,南靠大珠山镇,东邻隐珠乡,西接张家楼乡。面积95平方里。辖51个村民委员会,50个自然村。有居民16903户,64,036人(非农业人口1,388人)。其中男性31,262人,女性32,774人。均系汉族。镇人民政府驻王戈庄。烟(台)上(海)公路(204国道)、泰(安)薛(家岛)公路纵横贯通镇境,交通方便。县城在此镇。

胶南镇地势西高东低,北、西两面为丘陵,中部及东南部为沿河平地,东南濒海,海岸线长约2公里。境内主要河流有风河,发源于七宝山与铁橛山,由西北向东南斜贯镇境,流入黄海。1969年至1973年在风河上游支流拦河筑坝,修建了杨家崮水库(总库容180万立方米)。1975年至1976年对该河进行了根治,裁弯取直,砌石护坡。

该镇属季风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9℃,一月平均气温-1.7℃,八月平均气温25.5℃,春季回暖比县内西北部约迟半月。全年无霜期200天左右。年降水量850毫米以上。辛庄一带为来自西北之冰雹线经过地区,易受雹灾。

该镇经济以农为主。全镇有耕地57,710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蔬菜。1987年粮食播种面积63,315亩,总产18,231吨;蔬菜9,466亩,总产38,067吨,是县内重点粮菜产区之一。农用机械总动力22,729千瓦。林地32,569亩,木材蓄积量12,142立方米;果园5,064亩,干鲜果品总产482吨,主要有苹果、山楂、板栗等。1987年农业总收入9,84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08元。

该镇工业较发达,拥有农修厂、木器厂、塑料厂、砖瓦厂、皮毛厂、建筑公司、棉纺厂、毛纺厂等镇办企业。1987年镇办工业总产值1,477.6万元。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拥有镇中心中、小学各1处,联中(农校)及小学35处,在校学生9,740人,教职工54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6.9%。还有文化站、影剧院、广播站等文化机构和设施,村村有卫生室。198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46%。

胶南镇辖境解放前属胶县第七区定台镇、张仓镇、定河乡、云台乡、松兰乡。王戈庄、瓦屋庄、刘家庄、秦家庄、马厂、小台后、逢家庄、松园、郝家石桥、李家石桥、王家石桥、黄土庄、烟台东、大河东、小河东、大哨头、袁家村、东楼、辛庄19个村属定台镇;双凤山、黑润沟(今胜利村)、大邓陶、小邓陶、崔家庄、曹戈庄6个村属定河乡;小窑、祝家庄、袁家庄、大荒、芒子口、宋家庄、杨家上、北山、黄墩子、马岭前、杨树沟、小熏水、安子沟、杏家庄17个村属张仓镇;孟家庄、肖家庄、挪庄、埠头、家庄、大沃水、周家庄3个村属松兰乡。当时土地面积约95平方公里,人口约31,000人。

1945年8月解放,辖境分属诸胶县铁山、环海、隐珠3个区。大邓陶、小邓陶、崔家庄、黑润沟、马厂、小合后、逢家庄、刘家庄、秦家庄、瓦屋庄、曹戈庄、辛庄、松园、王艾庄、东楼、烟台东、黄士庄、王家石桥、李家石桥、郝家石桥20个村属隐珠区;汕上、北山、黄墩子、马岭前、杨树沟、祝家庄、袁家庄、宋家庄、梦里、孟家庄、双凤山、大熏水、小熏水、梁家庄、周家庄、杏家庄、小窑、石人泊、杨家菌19个村属铁山区;王家楼、大荒、安子沟、芒子口、大台、小台、挪庄、埠头、肖家庄、家庄、小河东、大河东、小哨头、大哨头、袁家村15个村属环海区。1945年11月诸胶县并入胶县,至1946年9月建立胶南县前区划未变。

1949年隐珠区改为王戈庄区,辖孟家庄、壁里、王戈庄、东楼、马厂、刘家庄、小台后、逢家庄、黄土庄、烟台东、王家石桥、李家石桥、郝家石桥、双凤山、大邓陶、小邓陶、崔家庄、黑润沟、辛庄、曹戈庄、松园、瓦屋庄、秦家庄、岗上、北山坡、马栏、太平庞、林家庄、蒋家店子、高家庄、小窑、山前、华山、董家庄、杨家庄、象沟头、东山冯、东山坡、西山冯、王家河岩、郑家河岩、王家林、塔山前、大报屋、石寨前、郭家河岩、孟家洼子、孟家洼子西山、李家注子、棺子行、哑巴坟子前、老赵家、姜家注子、小报屋、黄山屯、阎家屋子、大庄、尹家小庄、大注、三家庄、赵家河、卜落林、燕子前、广城、豆金河、孟家滩、薛家滩、孙家滩、高家滩、东辛庄、石嘴子、烟台前、两河、店头、南岭、蒋家窑、黑润(今新建)、辛屯、小兰东、大兰东、大兰东、东山、冯家滩、大卢家瞳、小卢家幢、大荒、圈子、沙岭子、东岭、水城、陈家庄、薛家岭、安口、冯家岭、东山村、北山村、陡崖子、陡崖子南山、大沟98个村。同年7月王戈庄区改为第一区,并划出第十二区。第十二区辖董家庄、岗上、北山坡、马栏、太平庞、林家庄、蒋家店子、高家庄、小窑、山前、华山、杨家庄、象沟头、王家河岩、郑家河岩、王家林、塔山前、郭家河岩、李家洼子、棺子行、哑巴坟子前、老赵家、孟家注子、孟家洼子西山、姜家洼子、大报屋、石寨前、小报屋、黄山屯、阎家屋子、大庄、尹家小庄、大洼、三家庄、赵家河、小落林、燕子前、广城、豆金河、孟家滩、薛家滩、孙家滩、高家滩、东辛庄、石嘴子、烟台前、两河、店头、南岭、蒋家窑、北山村、兰西、郭家小庄、黑润、辛屯、小兰东、大兰东、大兰东东山、冯家滩、大卢家幢、小卢家幢、大荒、圈子、沙岭子、东岭、水城、陈家庄、薛家岭、安口、冯家岭、东山冯、东山坡、东山村、西山冯、陡崖子、陡崖子南山、大沟77个村。同时将原铁山区的汕上、北山、黄墩子、马岭前、杨树沟、袁家庄、宋家庄、祝家庄、杨家阎、大源水、小熏水、周家庄、梁家庄、小窑、杏家庄、石人泊16个村和原环海区的大台、小台、挪庄、埠头、肖家庄、辽家庄、大哨头、小哨头、大河东、小河东、袁家村、王家楼、安子沟、大荒、芏子口15个村划归第一区。

  1955年第一区改为王戈庄区,第十二区改为隐珠区。1956年隐珠区撤销,并入王戈庄区,同时将广城、豆金河、石嘴子、东辛庄、烟台前、大荒、圈子、沙岭子、东岭、华山、山前、黑润、辛屯、两河、小窑、薛家滩、孟家滩、孙家滩、高家滩19个村划归灵山卫区。逢家庄因村庄规划并入小台后(村),原隐珠区哑巴坟子前、老赵家居民合作化后迁入李家注子,该三村注销。

1958年3月撤区划乡,王戈庄区划为王戈庄、注子、水城、广城、祝家庄5个乡。同年8月5个乡合并成立了红旗人民公社,后改为王戈人民公社。同时将原划归灵山卫区的19个村划归王戈庄公社。王戈庄人民公社时辖王家楼、大荒、安子沟、芏子口、大熏水、小漂水、梁家庄、局家庄、小窑、杏家庄、石人泊、杨家菌、汕上、北山、黄墩子、马岭前、杨树沟、袁家庄、宋家庄、祝家庄、王戈庄(分为四个大队)、东楼、袁家村、大哨头、小哨头、大河东、小河东、烟台东、黄土庄、王家石桥、李家石桥、郝家石桥、松园、辛庄、曹戈庄、瓦屋庄、秦家庄、马厂、刘家庄、小台后、丝里、孟家庄、大台、小台、挪庄、埠头、逮家庄、肖家庄、双凤山、大邓陶、小邓陶、崔家庄、胜利村(原黑润沟)、黄山屯、大报屋、小报屋、石寨前、孟家注子、孟家注子西山、李家注子、棺子行、姜家注子、王家河岩、郑家河岩、王家林、塔山前、郭家河岩、安口、大庄、阁家屋子、尹家小庄、郭家小庄、水城、薛家岭、大注、陡崖子、陡崖子南山、大沟、冯家岭、蒋家窑、陈家庄、东华山、西华山、大兰东、大兰东东山、小兰东、兰西、三家庄、林家庄、高家庄、赵家河、卜落林、燕子前、岗上、北山坡、马栏、太平庞、东山冯、东山坡、西山冯、东山村、北山村、店头、南岭、大卢家幢、小卢家幢、杨家庄、象沟头、董家庄、新建(原黑润)、东冯家滩、西冯家滩(原冯家滩分为两个村)、大荒、圈子、沙岭子、东岭、两河、小窑、辛屯、山前、烟台前、石嘴子、蒋家店子、东辛庄、薛家滩、孙家滩、高家滩、孟家滩、广城、豆金河130个村、109个生产大队。

1961年2月分出隐珠人民公社,辖黄山屯、大报屋、石寨前、小报屋、孟家注子、孟家洼子西山、李家洼子、棺子行、姜家洼子、王家河岩、郑家河岩、王家林、塔山前、郭家河岩、安口、大庄、阎家屋子、尹家小庄、郭家小庄、水城、薛家岭、大注、陡崖子、陡崖子南山、大沟、冯家岭、蒋家窑、陈家庄、东华山、西华山、大兰东、大兰东东山、小兰东、兰西、三家庄、林家庄、高家庄、赵家河、卜落林、燕子前、岗上、北山坡、马栏、太平庞、东山冯、东山坡、西山冯、东山村、北山村、店头、南岭、大卢家幢、小卢家幢、杨家庄、象沟头、董家庄、新建、东冯家滩、西冯家滩、大荒、圈子、沙岭子、东岭、两河、小窑、辛屯、山前、烟台前、石嘴子、蒋家店子、东辛庄、薛家滩、孙家滩、高家滩、孟家滩、广城、豆金河77个自然村、59个生产大队。王戈庄公社尚辖53个自然村。

1966年因修建铁山水库,库区后石沟(村)部分居民迁来立村,名新村。1974年至1978年因村庄规划,周家庄居民迁入梁家庄,埠头(村)居民迁入挪庄,黄墩子(村)、北山(村)居民迁入汕上(村),该4个村注销。王戈庄人民公社时辖50个自然村、51个生产大队。

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县内重名,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梁家庄更名北梁家庄,大荒更名大荒村,刘家庄更名刘家园,新村更名东新村。

1984年行政区划改革,王戈庄人民公社改为胶南镇,共辖51个村民委员会、50个自然村。

王戈庄

位于县境中部偏东、风河下游北岸。地处平原。烟(台)上(海)公路(204国道)与泰(安)薛(家岛)公路在此交会。

该村为胶南县和胶南镇两级人民政府驻地。设王戈庄一、二、三、四4个村民委员会,共有居民2,120户,6,202人,均为菜农。耕地1,092亩,主产蔬菜。农历三、八逢集,是县内最大的农贸市场。有电机厂、汽修厂、电镀厂、肠衣加工厂、木器加工厂、机械加工厂、铸造厂、预制件厂、建筑公司、商店等村办企业。1987年人均收入934元。

《王氏家谱》载:“王西周原籍平度县官亭乡官亭社,明嘉靖中迁胶,三迁而至利民乡王哥庄,遂家焉。”

相传,明嘉靖年间王、刘两姓迁此立村,取名王哥庄,后演变为“王戈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王哥庄集,宣统年间称王家庄,民国时称王哥庄集。

胜利村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北6.5公里、虎背山西侧山沟中。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60户,228人,耕地353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81元。

据传,清乾隆年间尹姓从胶州槐树营迁此立村。因地处山沟,早晚多时见不到太阳,故名黑涧沟。村民认为字义不好,于1968年改称胜利村。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黑涧。

崔家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北4.7公里、虎背山南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65户,680人,耕地1,204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59元。

据传,明初崔姓从小云南迁此立村,取名崔家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均称崔家庄。

小邓陶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北4.7公里、双凤山东北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90户,1,189人,耕地2,330亩,果园9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86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邓姓和陶姓各兄弟二人从小云南迁来,分居两地立村,该村为两家之弟所立,故名小邓陶。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间称小邓陶。

大邓陶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北4.6公里、双凤山东北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12户,1,257人,耕地1,732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56元。

据传,明洪武年间邓姓和陶姓各兄弟二人从小云南迁来分居两地立村,该村为两家之兄所立,故称大邓陶。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称大邓陶。

双凤山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北4.5公里、双凤山南坡。地处山岭。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82户,343人,耕地616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13元。

据传,明末姜姓从今胶州市观音堂子迁此立村。因地处双凤山南坡,故名。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宣统年间称双凤山,民国时称双凤庄。

曹戈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北3.3公里、烟(台)上(海)公路(204国道)西侧。地处半丘陵半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580户,2,155人,耕地2,654亩。以农为主,有村办石灰厂、搬运队。1987年人均收入587元。

据传,明洪武年间曹姓兄弟二人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曹家庄,后演变为曹哥庄。解放后“哥”字演变为“戈”字。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曹哥庄,宣统时称曹家庄,民国时称曹哥庄。

瓦屋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北2.5公里处。地处半丘陵半平原,北高南低。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97户,400人,耕地324亩,果园25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464元。

据传,清初程姓从高密迁此立村,因建有瓦屋一座,故名瓦屋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瓦屋庄。

东新村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东北3.2公里,隐珠山西梵。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50户,900人,耕地794亩,果园3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09元。

该村居民原系铁山乡后石沟(村),1966年因修建铁山水库,移居到此。因是新立村庄,故名新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又因位于镇境东部,更名为东新村。

汕上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偏北7.9公里、铁橛山东侧。地处丘陵。与马岭前、杨树沟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该村有居民605户,2,185人,耕地3,441亩,果园300亩。以农为主,有村办砖瓦厂、地毯厂和昨蚕养殖等副业。1987年人均收入605元。

据传,明初王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处山岭,取名山上,后来“山”字雅化为“汕”字,象征有山有水,景色优美。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称前钐庄。

杨树沟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偏北9.1公里、铁概山东侧。地处山岭。隶属汕上村民委员会。有居民61户,210人,耕地252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05元。

据传,清康熙年间王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此地有一大沟,遍生杨树,故名杨树沟。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称后钐庄。

马岭前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偏北9.1公里、铁橄山东侧。地处山岭。隶属汕上村民委员会。有居民59户,194人,耕地232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05元。

据传,清乾隆年间彭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处牧马岭前,故名马岭前。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间称后钐庄。

秦家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北2.5公里处,地处半丘陵半平地,北高南低。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38户,532人,耕地749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490元。

据传,明末秦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秦家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称秦家庄。

辛庄

位于城区北部、北环路北侧。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52户,1,389人,耕地1,141亩,苹果园200亩。以农为主。有纸箱厂、印刷厂、建筑队等村办企业。1987年人均收入746元。

据传,明末辛姓迁此立村,取名辛庄。清初王姓从附近王戈庄迁此。辛、王两家关系密切,后辛家遭难外逃,王姓为表纪念,仍称辛庄。

据《王氏家谱》载,清乾隆年间王氏九世王启昌由附近王戈庄迁此。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辛庄,宣统时称北辛庄,民国时称辛庄。

松园

位于城区东北部、北环路东段北侧。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10户,1,240人,耕地1,116亩,果园80亩。以农为主,有机械加工厂、建筑队等村办企业。1987年人均收入744元。

据传,明中期丁、崔两姓从今寨里乡丁家塞迁此,在一片松树园边立村,取名松园。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至宣统时称松园,民国时称松园庄。

袁家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北6.5公里、铁橛山东莞、泰(安)薛(家岛)公路西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57户,1,109人,耕地1,302亩,果园70亩。以农为主,有砖瓦厂。1987年人均收入602元。

据传,清中期袁姓从附近宋家庄迁此立村,取名袁家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称袁家庄。

宋家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艾庄西偏北5.4公里、风河西岸、泰(安)薛(家岛)公路东北侧。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00户,840人,耕地1,048亩,果园30亩。以农为主,有砖瓦厂。1987年人均收入573元。

据传,明末宋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宋家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称宋家庄。

刘家园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北2.2公里、北环路西段北侧。地处半丘陵半平地,北高南低。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86户,630人,耕地755亩,果园3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04元。

据《王氏家谱》载,清同治年间王氏十一世王明元由附近王戈庄迁此定居。

据传,明初刘、高两姓从小云南迁此立村。因刘姓兴旺,取名刘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县内重名,更名为刘家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称刘家庄。

燮里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偏北4.1公里、泰(安)薛(家岛)公路北侧。地处半丘陵半平地。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20户,880人,耕地1,28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29元。

据传,明初郭姓从小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处河边一块斜形地里,故名斜里。后因遭受水灾,村庄移至今址,并以“斜里”的谐音雅化为“燮理”,后“理”演变为“里”。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斜里庄。

马厂

位于城区西北部、北环路西端北侧。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51户,506人,耕地273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41元。

据传,清初刘姓从小云南迁此立村。因此地曾是放马场,故名马场。因“场”“厂”谐音,“场”演变为“厂”。

据《王氏家谱》载,清同治年间王氏十一世王永玉由附近王戈庄迁此定居。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宣统年间称马厂,民国时称马厂庄。

郝家石桥

位于城区东北部、铁山路与瑕斑台路交叉处东侧。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573户,2,102人,耕地112亩,果园30亩。村办工副业发展较快,有纸箱厂、铸造厂、印刷厂、针织厂、建筑公司、商店、饭店、旅馆等村办企业。1987年人均收入1,026元。

据传,明嘉靖年间郝姓从平度迁此立村。因村西河上有一座石桥,故名郝家石桥。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宣统年间称郝家石桥,民国时称郝石桥。

李家石桥

位于城区东部、人民路东段两侧。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840户,2,700人,耕地143亩。有合成材料厂、板纸厂、塑料厂、服装厂、建筑公司、商店、旅馆等村办企业。1987年人均收入1,079元。

据传,明末李姓从今铁山乡张仓迁此立村。因村西河上有一座石桥,故名李家石桥。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和宣统年间称李家石桥,民国时称李石桥。

王家石桥

位于城区东部、向阳路与瑕斑台路交会处东侧。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617户,2,125人,耕地321亩。有铸造厂、五金配件厂、服装厂、建筑公司等村办企业。1987年人均收入739元。

据传,明末王姓从今泊里镇小滩(村)迁此立村。因村西河上有一座石桥,故名王家石桥。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和宣统年间称王家石桥,民国时称王石桥。

孟家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3.7公里、风河东北岸、泰(安)薛(家岛)公路南侧。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500户,2,052人,耕地2,365亩,果园23亩。以农为主,有骨胶厂、地毯厂等村办企业。1987年人均收入582元。据传,明末韩、孟两姓从小云南迁来,分别在一条河沟的两岸立村,韩家在西岸称韩家舍,孟家在东岸叫孟家庄,后合成一村,称孟家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年间称孟家庄。

小台后

位于城区铁山路西端南侧。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58户,1,312人,耕地1,031亩。以农为主,有铸造厂。1987年人均收入640元。

据传,清中期尹姓从外地迁来立村。因坐落一土台的后面,取名台后庄。又因比邻村小,改名小台后。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宣统年间称台后庄,民国时称小台后。

祝家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6.4公里处。地处半丘陵半平地。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426户,1,737人,耕地2,181亩,果园100亩。以农为主,有砖瓦厂、制蜡厂、建筑队等村办企业。1987年人均收入651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祝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祝家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称祝家庄。

村东750米处有汉代遗址一处,曾出土多种陶器、铜器、瓷器等文物。1984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崮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8.5公里、铁桶山东南侧。地处山岭。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08户,380人,耕地482亩,果园3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476元。

据传,明末杨姓从外地逃荒来此立村。因山崖陡峭,顶部较平,故名杨家崮。

1980年因修水库,搬迁至石人泊村西,仍名杨家崮。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宣统年间称杨家庄,民国时称杨家崮。

东楼

位于城区南部、向阳路与珠山路交叉处东侧。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55户,1,123人,耕地34亩,果园30亩。均为菜农。有电冰柜厂、建筑公司、商店、饭店等村办企业。1987年人均收入880元。

据传,明末王姓从今王戈庄迁来定居。因齐姓曾在此建楼一座,且坐落在王戈庄东,故名东楼(村)。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东楼庄。

石人泊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南8公里、铁概山东南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60户,621人,耕地856亩,果园4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08元。

据传,明末刘姓从菜州府(今菜州市)迁来立村。因此地有一巨石,状如人(该石在六十年代末被毁),且有水泊,故名石人泊。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宣统年间称石人坡,民国时称石人泊。

黄土庄

位于城区东南部、珠海路与琅琊台路交会处东侧。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58户,573人,耕地193亩。有电镀厂、建筑队等村办企业。1987年人均收入785元。

据传,清初黄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土呈黄色,取名黄土庄。民国至日伪时期,因村头有一片荒场,曾改称荒头庄,解放后复称黄土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黄头庄,宣统时称黄土庄。

肖家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南1.8公里、风河下游南岸。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560户,2,035人,耕地2,060亩,果园200亩。以农为主,有刺绣厂、石灰厂等村办企业。1987年人均收入544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薛、肖两姓从云南迁来,分别在一条河沟的两岸立村,薛姓在东岸称薛家庄,肖姓在西岸称肖家庄,后并为一村,统称肖家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肖家庄。

杏家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南8.2公里、铁概山东南侧。地处丘陵。地势西高东低。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12户,558人,耕地731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482元。

据传,明洪武元年(1368年)薛姓从云南江州府同州县迁至今薛家岛,次年由薛家岛迁此立村。时逢杏花开放之际,故取名杏花庄,后演变成杏家庄。日伪时期改为邢家庄。解放后复原名杏家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称邢家庄。

王家楼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南4.5公里、风河下游西南侧。地处半丘陵半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450户,1,850人,耕地2,965亩,果园200亩。以农为主,有石灰厂、采石场等村办企业。1987年人均收入517元。

据传,明末王武义、王武敬从外地迁此立村。因建楼一座,故名王家楼。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王家楼。

村西1.5公里处有一汉墓群,1984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烟台东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东南2.1公里、风河下游北岸。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744户,2,793人,耕地469亩。以农为主,有印刷厂、建筑队等村办企业。1987年人均收入585元。

据传,清初张培业从附近大哨头(村)迁此立村。因坐落在明朝设置的《狼烟台”东侧,故名烟台东。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烟台庄,宣统至民国时称烟台东。

大荒村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南6.5公里、土山北侧。地处丘岭。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43户,646人,耕地1,240亩,果园2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40元。

据传,清初许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此地一片荒注,野草丛生,故名大荒。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大荒村。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称大荒。

小尧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南8公里、铁橛山东南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99户,340人,耕地484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483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李两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在此烧窑,又比邻村小,故名小窑。后“窑”字演变成“尧”字。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宣统年间称小注庄,民国时称小窑庄。

袁家村

位于城区南部、风河南岸、珠山路南端两侧。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686户,2,437人,耕地738亩,果园83亩。以农为主,有塑料厂、建筑队等村办企业。1987年人均收入596元。

据传,明初郭、袁两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坐落在一条河沟附近,取名河沟。后改名袁家村。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袁家螂,宣统时称袁家庄,民国时称袁家村。

大哨头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东南2.1公里、风河下游南岸。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765户,2,952人,耕地2,595亩,果园100亩。以农为主,有机械加工厂。1987年人均收入578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直从小云南迁来立村,取名张家庄。明末,张姓在北京为官,因病逝世,其妻战氏携女返回张家庄,改名战家村。清初,因此处是灵山卫最西头的一个哨点,又比邻近村大,故改名大哨头。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大哨头,宣统时称大哨头庄,民国时称大哨头。

挪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南3.5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12户,932人,耕地1,072亩,果园20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49元。

据传,明末薛姓从附近埠头(村)迁此立村,因在埠头(村)前面,故名前埠头。清末,埠头遭受水灾,住户挪至此处,遂改称挪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宣统年间至民国时称挪庄。

安子沟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艾庄西南5.9公里、土山北莞山沟中。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16户,472人,耕地788亩,果园17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46元。

据传,清中期许大照从附近大荒村迁此看山,因在两侧高、中间低、状如马鞍形的地方立村,故名鞍子沟,后演变为安子沟。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宣统年间称安子庄,民国时称安子沟。

北梁家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南9.7公里、铁橄山东南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23户,974人,耕地1,365亩,果园106亩。以农为主,为县中药材金银花生产基地。1987年人均收入482元。

据传,明洪武年间梁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梁家庄。

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北梁家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年间至民国称梁家庄。

大溧水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南9公里、铁橄山东南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60户,1,447人,耕地2,317亩,果园11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17元。

据传,明洪武年间刘、张两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坐落在粟水河旺,故名刘家沃水。后刘姓外迁,以比邻村大,故改名为大溧水。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称大丽水。

小溧水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南8.2公里、铁橄山东南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83户,248人,耕地564亩。以农为主。1987人均收入530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位于熏水河西岸,又因比邻近的大粟水(村)小,故名小溧水。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小丽水,宣统时称东丽水庄,民国时称小丽水。

芏子口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南7.4公里、土山西北荒。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32户,953人,耕地1,766亩,果园5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490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处山口,并生有一种茫芒草,故名芏子口(芏:当地方音读Zhun)。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称芏子口。

大台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南3.3公里、怪山西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52户,1,542人,耕地1,918亩,果园68亩。以农为主,有生物化工厂、福利化工厂。1987年人均收入695元。

据传,明朝张姓从今王台镇漕汝(村)迁此立村。因地势高,形如台,且比邻村大,故名大台。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大台,宣统和民国时称大台庄。

该村系康生原籍。

大河东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东南3.5公里、风河下游南侧,东临灵山湾。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02户,822人,耕地399亩。以农为主,兼有渔业。1987年人均收入616元。

据传,清初陈、张两姓从今黄岛区薛家岛迁此立村。因坐落在一条小河的东岸,取名河东。民国时期,邻村改为小河东,该村较大,遂改名大河东。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河东庄。

逯家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南4.2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69户,1,190人,耕地1,567亩,果园10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36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外地迁此立村,取名逯家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逯家庄。

小台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西南3公里、峰山东南荒。地处丘陵,西北高东南低。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36户,600人,耕地700亩,果园4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07元。

据传,明洪武年间唐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坐落峰山东南笼,地势如台,故取名南台。后因音义不吉祥,又因比邻村大台小,改名小台。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小台,宣统至民国时称小台庄。

小哨头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南3.5公里、烟(台)上(海)公路(204国道)西侧。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459户,1,777人,耕地2,222亩,果园10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58元。

据传,明末匡、纪两家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常有官兵在此放哨,且比邻近的大哨头(村)小,故名小哨头。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以来称小哨头。

小河东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王戈庄东南4.2公里、风河下游南侧,东临灵山湾。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72户,321人,耕地242亩。以农为主,兼有渔业。1987年人均收入544元。

据传,明末张姓从附近大哨头(原名张家庄)迁此立村。因比大哨头小,取名小张家庄。民国期间,以地势低注,改名南注。后因坐落在一条小河的东岸,且比邻近的河东(村)小,改名小河东。

今天我们回顾了胶南镇区图及概况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走进

王台镇、六汪镇、大珠山镇、泊里镇等

重拾泛黄的记忆

请继续关注

作者:piikee | 分类:八字起名 | 浏览:9 | 评论:0